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6-99,共4页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共引文献109
-
1张曦(羌族).文学人类学与地震诗歌文本[J].民族文学研究,2021(1):89-98. 被引量:3
-
2旷新年.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个人、家、国关系的重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20(3):1-9. 被引量:3
-
3张康之.论行政学研究中的学术自觉[J].理论与改革,2006(3):15-20. 被引量:16
-
4陈红英.试论万民法与全球正义的局限性[J].思想战线,2006,32(4):38-42. 被引量:4
-
5杨乃虹,王丽.论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4):105-108. 被引量:13
-
6孙秀丽,王圣祯.论道德个人相对主义及其治理[J].学术交流,2007(11):29-32.
-
7吕丽艳.现代社会、现代性与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2):18-23. 被引量:10
-
8彭文祥.理论与阐释:审美现代性研究三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34-40. 被引量:3
-
9高水红.“旁观者”知识学与“参与者”知识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2-81. 被引量:4
-
10胡赟,林识音.怨恨滋生与德性平等——马克斯·舍勒的德性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93-9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40
-
1张曦(羌族).文学人类学与地震诗歌文本[J].民族文学研究,2021(1):89-98. 被引量:3
-
2郭子辉.灾害神话:苦难现实的浪漫外衣——灾害文学源头探寻[J].长城,2012(2):19-20. 被引量:2
-
3王富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正名”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1-18. 被引量:15
-
4钟健.唐代灾难诗内容概述[J].芒种,2012(22):108-109. 被引量:1
-
5吴思敬.当下诗歌的代际划分与“中生代”命名[J].文学评论,2007(4):177-179. 被引量:18
-
6张堂会.现代文学对民国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书写[J].文学评论,2009(5):45-49. 被引量:1
-
7侯英.由汶川抗震诗歌大潮看中国古代地震诗歌[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120-123. 被引量:3
-
8周惠.论鲁迅的“人学”灾害观及其文学表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0(4):12-17. 被引量:2
-
9杨静,秦立,王爱敏.康雍乾灾害诗歌主题变化与三朝灾害信仰之流变[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2):86-90. 被引量:2
-
10侯英,李静波.我国古代灾害文学作品概说[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2):91-9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4
-
1刘波,周昕.一个栏目、一群诗人与一个时代--《诗探索》“中生代诗人研究”栏目探析[J].诗探索,2020(7):52-61.
-
2张静,唐元.论古代自然灾害诗歌的界定、类型与内容[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2,24(4):88-93.
-
3张静.“灾害文学”的理论话语:形成、发展与开拓[J].天中学刊,2023,38(4):108-114.
-
4顾碧君,黄伟明.中日古代灾害文学书写的比较研究——以朱熹、鸭长明的作品为例[J].现代语言学,2023,11(2):616-621.
-
1流泉.站起来——献给地震灾难中重新站起来的人们[J].岁月(原创),2008,0(7):6-6.
-
2宋殿儒.雅抠[J].椰城,2013(8):39-40.
-
3岳巍.诗歌在地震中爆发[J].人民公安,2008(12):24-24.
-
4烟语.以诗人名义出发 用诗歌力量温暖——汶川大地震爱心诗选《五月的祈祷》面世[J].今日海南,2008(7):46-46.
-
5李志华.在毁灭中新生从悲壮到豪迈——读《都江堰抗震救灾志》[J].巴蜀史志,2013(3):30-32.
-
6郁葱.大爱——2008,地震灾难中的温家宝总理和我们[J].人民文学,2008(6):4-5.
-
7庄少丽,陈林.最美的人间天使[J].战士文艺,2013,0(5):32-41.
-
8李萍.一种永远的力量——评章立品散文五则[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3):7-7.
-
9亲历唐山大地震[J].中国作家(纪实版),2006,0(7):46-47. 被引量:1
-
10夏莹莹.《唐山大地震》:生命中最珍贵的是……[J].当代学生(探秘),2011(5):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