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9,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52
-
1林伟林,林有.人力资源宏观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J].统计与决策,2005,21(01S):8-9. 被引量:6
-
2王亚菲,王颖妍.教育服务产出核算分析[J].统计教育,2004(5):12-15. 被引量:3
-
3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26(4):3-9. 被引量:126
-
4OECD 杨宏进等(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30-39.
-
5蒋国华.科研指标与评价[M].红旗出版社,2000..
-
6彼得·申汉.澳大利亚与知识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
7[2]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力量的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11.
-
8[8]堺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
9知识经济[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87.htm,2010-03-31.
-
10Nelson R.,Winter S.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Mas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引证文献7
-
1王祖祥.几种著名经济评价指数及构造方法[J].东岳论丛,2000,21(3):31-34. 被引量:3
-
2郭华,胡建国.知识经济核心特征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38-40.
-
3张保胜.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变革的作用机理与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0(12):55-58. 被引量:2
-
4白雪飞,尹博.论知识经济发展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2):22-24.
-
5蔡希颖.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计量和统计问题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S2):17-20.
-
6王祖祥.贫困评价与贫困指数[J].经济评论,2000(1):98-104. 被引量:11
-
7刘则渊,刘凤朝.关于知识计量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8):5-9. 被引量:35
二级引证文献51
-
1王续琨,侯剑华.知识计量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框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50-54. 被引量:12
-
2葛莉.国际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基于知识计量学的视角[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1(5):236-237. 被引量:3
-
3赵蓉英,李静.知识计量学基本理论初探[J].评价与管理,2008,6(3):29-32. 被引量:6
-
4王志标,张明.边界人口与微观贫困机理的一般分析框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7(3):10-14. 被引量:4
-
5王志标.阿马蒂亚·森的贫困思想述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5-10. 被引量:11
-
6冯星光,张晓静.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21(3):22-26. 被引量:21
-
7吴忠泉.人居经典 诚信金都[J].城市开发,2006(10):84-85.
-
8王庆云,于强.关于交通公平的理论探讨[J].综合运输,2007,29(8):5-9. 被引量:9
-
9姜春林.大学知识能力及其测度指标体系初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612-614. 被引量:3
-
10文庭孝,刘晓英,梁秀娟,杨雅惟,张亮,王尧.知识计量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0,27(1):95-101. 被引量: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