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基础的多元视角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非连续性教育”是德国教育哲学家O·F·博尔诺夫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那些为应对和处理妨碍生命连续正常发展的意外偶然事件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博尔诺夫主要是基于存在哲学来诠释他的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的。时代的发展赋予非连续性教育以新的内涵,尤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对非连续性现象的发现,
作者
唐卫平
刘衔华
吴云鹏
机构地区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
出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年第6期11-13,共3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
非连续性教育
教育理论
多元视角
博尔诺夫
德国教育
教育活动
偶然事件
存在哲学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吴晓波,李正卫.
技术演进行为中的混沌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02,20(5):458-462.
被引量:27
2
[3][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70.
3
雷云,吴定初.
非连续性教育再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5):17-20.
被引量:4
4
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0.122.
5
道格拉斯·凯尔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G.多西 钟学义(译).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
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浑浊边缘的科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
J.布里格斯 F.D.皮特.湍鉴-浑浊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
施特凡.格雷席克.浑浊及其秩序-走近复杂体系[M].北京:百家出版社,2001..
5
大卫.吕埃勒.机遇与浑浊[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6
卡尔.夏皮罗 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易凌云.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J]
.教育评论,2001(1):57-59.
被引量:12
10
张启树,陈修梅.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94-97.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49
1
韩艳.
基于共同体的英语阅读课堂模式[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5-186.
被引量:1
2
曹永国,韩绮君.
人的终结和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意蕴[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1):5-10.
被引量:6
3
陈力田,赵晓庆.
技术跨越述评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J]
.科学学研究,2008,26(S2):258-263.
4
母小勇,薛红霞.
后现代高校课程:回到人类活动的“原点”[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4):74-78.
被引量:15
5
张世龙,马尚平.
技术突变与产业调整[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8):132-134.
被引量:1
6
石纳芳,张世龙.
技术突变与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风险[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4):77-80.
7
张小山.
从现代性看当代西方社会理论[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85-91.
被引量:3
8
陈喜辉,付丽.
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的缘起与现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104-108.
被引量:7
9
邓京力.
中国史研究中的后现代倾向[J]
.河北学刊,2005,25(2):182-187.
被引量:1
10
李正卫.
技术跨越理论述评及其对我国技术跨越的启示[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2):76-82.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
32
1
彭兴蓬.
论遭遇和危机对教育知识传递的作用——读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11(4):69-72.
被引量:1
2
崔录,王升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批判[J]
.比较教育研究,1984(4):55-60.
被引量:6
3
梦海.
鲍勒诺夫教育学与哲学思想述要(下)[J]
.国外社会科学,1995(9):52-57.
被引量:1
4
梦海.
鲍勒诺夫教育学与哲学思想述要(上)[J]
.国外社会科学,1995(7):61-66.
被引量:3
5
冯建军.
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11):1-6.
被引量:24
6
张更立,刘云艳,郑科红.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对现代幼教的启示[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7(2):76-78.
被引量:4
7
崔随庆.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解读[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10):36-40.
被引量:2
8
唐卫平,赵新云.
非连续性教育在地震灾区学生心理重建中的价值与应用[J]
.当代教育科学,2008(21):56-57.
被引量:1
9
李向红.
从非连续性教育视角看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教育[J]
.基础教育研究,2009(4):3-4.
被引量:1
10
李宝石.
博尔诺夫遭遇教育思想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45-4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霍巧莲.
国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3):82-88.
1
于目新,吕福军.
论非连续性教育视野中的挫折教育[J]
.辽宁教育研究,2004(8):29-31.
被引量:1
2
于凤银.
试论非连续性教育视野中人的发展观[J]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17-20.
被引量:9
3
肖玉红.
我们班的东西会自己飞[J]
.甘肃教育,2015(9):124-125.
4
刘娟.
试论非连续性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1-102.
5
李兴洲.
非连续性教育及其价值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03(7):14-16.
被引量:9
6
于凤银,李银玲.
非连续性教育初探[J]
.江苏教育研究,2003(12):4-7.
7
隋华杰,申寻兵.
学校开展非连续性教育的探讨[J]
.科技视界,2013(28):50-50.
8
余承海,张敏.
论博尔诺夫的遭遇教育思想[J]
.上海教育科研,2003(6):15-17.
被引量:6
9
吴秀华.
发挥教学机智,演绎精彩课堂[J]
.考试周刊,2014(22):28-28.
10
边团结,苗小军.
论非连续性教育场域中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化[J]
.当代教育论坛,2012(3):15-19.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