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8-60,共3页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同被引文献18
-
1孙春岩,牛滨华,卢小良,徐兴良,黄新武,王宏语.以某本硕连读型学生为例谈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5,14(1):46-48. 被引量:4
-
2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5-7. 被引量:33
-
3吴镇柔.也谈“缩短硕士生培养年限”和实行“硕博连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2):46-48. 被引量:4
-
4秦惠民.关于“缩短硕士生学制”和“硕博连读”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6):37-39. 被引量:7
-
5刘元芳,夏尊铨,傅白白.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4):4-6. 被引量:24
-
6张小明.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74-76. 被引量:12
-
7张胜利,张小绒.厚基础 宽口径 培养高素质人才——关于高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4):11-14. 被引量:13
-
8范惠林,赵思宏.关于如何在大学构建"SSR"创造教育模式
-
9王子成,殷昌义,竺曼莉.《从硕博连读到学硕连读》,《研究生教育,教育发展研究,99高教专辑》.
-
10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2006
引证文献6
-
1庄南生,李彦军,王英,黄东益.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行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J].农业与技术,2007,27(5):170-173.
-
2王念秦,王永锋,耿国艺.“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4):398-399. 被引量:5
-
3王永生,庞之洋,丁江明,刘承江,杨琼方,孙存楼,魏应三.“本-硕-博”连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7(6):124-126. 被引量:6
-
4姚勇.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8):8-9. 被引量:4
-
5柳进,朱宁.培养创新意识 挖掘创造潜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0(5):94-95. 被引量:2
-
6邹东恢.在教学中强化工程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3,23(4):76-78.
二级引证文献17
-
1颜进,张兵,张蕾.研究型大学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4):68-70. 被引量:19
-
2贾旭光,宋卫,包晓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现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149-149. 被引量:3
-
3杨东,蔡光裕,路紫,聂学东.旅游传媒专业初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8):79-82. 被引量:6
-
4杨丽,何春雄.“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00-104. 被引量:17
-
5侯士兵,周全.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与教学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12(5):20-22. 被引量:1
-
6闰桂娥,王雨连.关于高职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实例[J].职教论坛,2013,29(2):29-31. 被引量:1
-
7吴文涛,朱大勇,黄景荣,程晓红,张辉.“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理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3):45-47. 被引量:2
-
8姚勇.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8):8-9. 被引量:4
-
9柳虹,厉小军.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3(24):9-15. 被引量:3
-
10何宝祥,焦竹青.基于校企产学研集成机制的协同办学内力凝聚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4(5):8-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