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悼亡诗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西晋潘岳始做《悼亡诗三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悼亡作品问世,且名家辈出,悼亡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题材。西方悼亡诗的数量虽然不及我国,但其情也切、其意也浓,自不能忽略。悼亡诗是一面镜子,能反射出诗人的多面情感,有政治的,也有生活的,同时,悼亡诗还是一块挡箭牌、遮羞布,用来掩盖一些诗人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死者的愧疚。分析悼亡诗中透漏出来的诗人的情感,从而揭示出隐藏于这些情感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根源、揭示出藏于"表"中的"实",对深入研究悼亡折射出的文人形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刘常兴
机构地区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出处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悼亡诗
情感
文化根源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5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黄柏青.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J]
.嘉应学院学报,2004,22(1):66-70.
被引量:15
2
康梅林.
悼亡深处见真情——苏轼《江城子》与托马斯·哈代的“爱玛组诗”比较[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4):503-507.
被引量:11
3
付飞亮.
论中西悼亡诗的文化差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61-63.
被引量:9
4
焦若薇.
从《诗经》到《祝福》看女性地位之衍变[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11(1):40-41.
被引量:2
5
孙计康.
两种别样吁叹 一样刻骨心酸——潘岳《悼亡诗》与纳兰容若《饮水词》各一首比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5):83-85.
被引量:1
6
赵卫东.
悼亦有道——爱伦·坡与纳兰性德的悼亡诗对比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4):51-56.
被引量:3
7
孙金杰.
抚存悼亡 感今怀昔──苏轼与弥尔顿悼亡诗比较[J]
.昌潍师专学报,2000,19(4):44-46.
被引量:4
8
邓琨.
从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3(2):81-85.
被引量:4
9
王利民.
忆念与报偿——王士祯悼亡诗及挽诗论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12-117.
被引量:5
10
杨周翰.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6):3-10.
被引量:24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黄柏青.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J]
.嘉应学院学报,2004,22(1):66-70.
被引量:15
2
王利民.
忆念与报偿——王士祯悼亡诗及挽诗论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12-117.
被引量:5
3
杨周翰.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6):3-10.
被引量:24
4
[4](德)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M].李成铭,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5
[5](美)恩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M].林和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
[6]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旧约·创世纪[M].1988.
7
[2]二十五史(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6]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9
[7]李清照.李清照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
[1][美]罗洛梅(冯至译).爱与意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共引文献
54
1
侯丽枚,魏立群.
同为天涯沦落人[J]
.长城,2011(8):85-86.
2
董乃斌.
论当代古典文学研究的体系[J]
.文学评论,1986(3):90-99.
被引量:3
3
姚艳梅.
中西悼亡诗的迥异[J]
.作家,2008,0(20):71-72.
4
孙宗美.
试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5-27.
被引量:4
5
蒋梅玲,黄丽.
浅论中西悼亡诗死亡意义的实现[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4):123-126.
被引量:4
6
付飞亮.
论中西悼亡诗的文化差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61-63.
被引量:9
7
贺义廉.
论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言说与传播[J]
.湖北社会科学,2008(9):136-138.
被引量:2
8
刘丽丽,李丰.
苏轼与弥尔顿悼亡诗中不同的宗教影响(英文)[J]
.科技信息,2008(19):211-212.
9
武岚.
简论中西方悼亡诗的艺术差异[J]
.文学教育,2009(7):108-109.
被引量:2
10
蒋倩.
从《鹧鸪天》和《梦亡妻》的对比看中西悼亡诗的差异[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189-191.
被引量:2
1
尹蓉.
《还乡》中的悲剧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35):260-261.
2
吴建军.
伉俪情深的悲歌——浅析几篇著名的悼亡作品[J]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5(2):48-49.
3
赵素彦.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纳兰悼亡词例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24):93-93.
4
杨雁.
一样柔肠 万种情思——试比较纳兰性德悼亡词与潘岳、元稹、苏轼的悼亡作品[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3):98-102.
被引量:2
5
孙洁.
解构主义的遮羞布 议实验戏剧《原野》[J]
.中国戏剧,2000(11):17-19.
被引量:4
6
李新勇.
看起来什么也没发生[J]
.翠苑,2010(3):31-35.
7
留几手.
青春不是一块遮羞布[J]
.人生与伴侣(智慧),2014(7):42-42.
8
梦诗.
乡愁(外一章)[J]
.散文诗,2010(Z2):35-35.
9
郭少梅.
消失在夏夜的萤火虫[J]
.满族文学,2014,0(5):23-27.
10
蓝晓.
远逝的山林[J]
.草地,1999,0(5):54-54.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