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安徽建筑》
1999年第1期36-38,共3页
Anhui Architecture
同被引文献28
-
1殷非滌.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4):59-90. 被引量:33
-
2叶显恩.明清徽州佃仆制试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9(2):57-84. 被引量:4
-
3高曾伟.徽州建筑民俗文化及其形成因素[J].民俗研究,1993(3):92-95. 被引量:3
-
4黄成林.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3,8(4):57-63. 被引量:28
-
5殷永达.论徽州传统村落水口模式及文化内涵[J].东南文化,1991(2):174-177. 被引量:20
-
6何红雨.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J].民俗研究,1987(4):26-35. 被引量:5
-
7杨鸠霞.安徽歙县西村东汉墓[J].考古,1995(11):1049-1051. 被引量:4
-
8柳孝图.建筑物理[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0-99.
-
9潘国泰,朱永春编著,赵速梅译.安徽古建筑[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10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科学出版社,1985.
引证文献5
-
1陈伟.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J].华中建筑,2000,18(3):126-127. 被引量:15
-
2陈伟.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续)[J].华中建筑,2000,18(4):123-125. 被引量:4
-
3李娟.天井对徽州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影响[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36(9):12-15. 被引量:2
-
4夏守军.徽州古书院空间的文化内涵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33(3):70-72. 被引量:1
-
5顾大治,孟庆贺,虞茜茜.典型学者研究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9(4):35-3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4
-
1王礼飞.冷巷在徽派建筑中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23(2):122-124.
-
2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2):59-64. 被引量:32
-
3侯曙芳,李道先.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24-26. 被引量:37
-
4季珊珊.浅析徽州古居与新宅的共生设计策略[J].安徽建筑,2011,18(3):12-13.
-
5江灶发,魏峥.明清徽商的新村建设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10):140-143.
-
6曹烨君.基于徽州传统聚落形态视角下的循环型新农村的迁移[J].安徽建筑,2012,19(6):73-74.
-
7浦欣成,王竹,黄倩.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J].华中建筑,2013,31(8):178-183. 被引量:6
-
8杜佳,余压芳.贵州历史文化村落研究进展[J].南方建筑,2014(3):73-78. 被引量:2
-
9葛丹东,童磊,温天蓉,吴宁.场所复兴导向的城乡空间肌理规划研究——一种参数化思维方法的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5(9):105-106. 被引量:3
-
10毛心彤,陈骏祎,司亚丽,李早.皖中地区传统民居现状调查与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5(9):132-133. 被引量:7
-
1肖楠.羊城:最后一爿蚝壳墙[J].神州民俗,2007(5):68-73.
-
2颜春华.钢结构无损检测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14). 被引量:4
-
3杨嵩林.重庆城市建设近代发展概述[J].四川建筑,1992,12(4):23-27.
-
4卫雪,任绒绒.深基坑工程发展概述[J].山西建筑,2012,38(7):62-63. 被引量:4
-
5宫安.水泥木粒复合材料的发展概述[J].辽宁建材,2006(3):33-33. 被引量:3
-
6王治,邓超.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发展概述[J].新型建筑材料,2009,36(10):79-81. 被引量:8
-
7任淑霞.国内外建筑涂料发展概述[J].建材产品与应用,2002(3):10-12.
-
8王斯海.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概述[J].现代商业,2011(30):120-120.
-
9窦以德.历千流百转,走必由之路(三)——新中国50年建筑艺术发展概述[J].建筑创作,2002(12):64-67.
-
10姚光钰.古徽祠堂建筑风格浅谈[J].古建园林技术,1998,4(2):44-51.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