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词缀的性质论略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汉语词缀的研究虽然已历经百年,但汉语词缀的性质还有待深入研究。文章认为,汉语词缀的鉴别标准是综合性的,它是定位的、不成词的、有一定类推性的、发轻声的虚语素。汉语词缀不是可有可无的构词成分,它具有改变词性和语义内涵、表示一定附加色彩意义或语法意义等功能。词缀所表示的附加色彩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缀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指词缀改变了词根原有的词性。
作者
曹翔
机构地区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出处
《焦作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21-23,26,共4页
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
关键词
词缀
定位
类推
虚语素
语义内涵
附加色彩
语法意义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89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王云路.
从《唐五代语言词典》看附加式构词法在中近古汉语中的地位[J]
.古汉语研究,2001(2):70-75.
被引量:17
2
竺家宁.
中古汉语的“儿”后缀[J]
.中国语文,2005(4):346-354.
被引量:10
3
蒋宗许.
《中古汉语的“儿”后缀》商榷[J]
.中国语文,2006(6):550-552.
被引量:2
4
薛祥绥.中国言语文字说略[A].潘文国,等.汉语的构词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22.
5
董志翘.
“儿”后缀的形成及其判定[J]
.语言研究,2008(1):36-40.
被引量:6
6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韩陈其.
汉语词缀新论[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4):42-46.
被引量:26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林霞.
南宋时期的词尾“-儿”[J]
.语言研究,2002,22(S1):56-59.
被引量:8
2
王云路.
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J]
.中国语文,1999(5):370-376.
被引量:22
3
竺家宁.
中古汉语的“儿”后缀[J]
.中国语文,2005(4):346-354.
被引量:10
4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79.66.
5
丁福保.1974.《佛学大辞典》,台北市美国佛教会.
6
王力.1984.《汉语史稿》,《王力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7
竺家宁.1996.《早期佛经中的派生词研究》,《佛学研究论文集》(四),佛光山文教基金会,高雄.
8
竺家宁.2000.《魏晋语言中的“自”前缀》,第九届国际汉语语言学会议暨华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新加坡国立大学.
9
竺家宁.2002.《安世高译经复合词词义研究》,国科会专题计划,台北.
10
竺家宁.2002.《佛经构词法的一些问题》,第三届海峡两岸语法史研讨会,中研院,台北.
共引文献
289
1
龙国富.
北京话“X+儿”结构构式化研究[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1):137-152.
2
赵日新,朱玉柱.
从“子”缀“儿”缀的消长看Z变韵的性质[J]
.中国方言学报,2023(1):26-43.
3
吴洪琳,吴曼玉.
十六国时期的白部及其相关问题[J]
.西北民族论丛,2023(1):10-25.
4
李秀秀,白晓光.
浅析汉日语羡余现象的异同[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23(1):162-169.
5
张海媚.
从“儿缀”的发展演变看杭州话后缀“儿”的来源[J]
.汉语学报,2020,0(1):87-96.
被引量:1
6
聂丹.
《汉语大词典》收词拾遗[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108-113.
7
范崇峰.
从第一主体到虚无——由“自”看词汇系统调整对系统成员的语义影响[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69-71.
8
王云路,郭颖.
试说古汉语中的词缀"家"[J]
.古汉语研究,2005(1):29-33.
被引量:27
9
赵晓驰.
词缀功能刍议[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06-107.
被引量:1
10
李昊.
《焦氏易林》中的“徒自、还自”及副词词尾“自”的演变[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7-79.
同被引文献
14
1
游汝杰.
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J]
.民族语文,1982(2):33-45.
被引量:52
2
竟成.
也谈汉语前缀“阿”的来源——兼与杨天戈先生商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6(3):88-94.
被引量:11
3
潘立慧.
壮语动词词头ta^3的来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2):132-134.
被引量:2
4
刘福铸.
莆仙方言边擦音[■]声母探源[J]
.莆田学院学报,2007,14(3):93-98.
被引量:8
5
杨天戈.《名词前缀“阿”探源》[J].中国语文,1991,.
6
覃晓航.从壮--印关系动词看壮语动词词头的来源及其原始双音节动词的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7
《三国志·蜀·庞统传》,引白杨天戈1991:233-234.
8
《景德传灯录》6卷,引白杨天戈1991:233-234.
9
王重民等辑.《敦煌变文集》340页,引白杨天戈1991:233-234.
10
《景德传灯录》11卷,转引自杨天戈1991:233-234.
引证文献
1
1
王丽.
汉语前缀“阿”在闽语莆仙话中的流变——兼与壮语词头“ta”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0(1):31-34.
1
南静.
XOTЬ及带XOTЬ词语的用法和译法[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157-158.
2
周瑞敏.
俄语中一些实词转变为语气词的现象[J]
.俄语学习,1996(1):55-56.
3
芜崧,黄红霞.
标题中的动词略谈[J]
.秘书,2017(3):37-39.
4
张姜知.
从词语的意义管窥中西文化的差异[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5):167-169.
5
李华.
汉语量词的附加色彩[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4):58-59.
6
刘建彪.
保定方言词与现代汉语用词的意义差别举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2):73-74.
被引量:3
7
房爽.
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9-90.
8
李少平.
从汉维两种语言的差异谈汉语词汇教学[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86-88.
被引量:2
9
郭振红.
略谈义项划分的几种方法[J]
.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9,12(1):11-13.
10
安树一,阮畅.
唐山话中的几个动词后缀[J]
.唐山学院学报,2000,13(1):59-62.
被引量:3
焦作大学学报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