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作物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第六讲作物核型雄性不育和化学杀雄技术的研究与利用6.1 核型雄性不育6.1.1 核型雄性不育的遗传6.1.1.1 不育系的分类依育性基因的作用方式不同,分为隐性核不育。
机构地区 西北农业大学
出处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44-47,共4页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1

  • 1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我国杂种小麦研究进展与展望[J].今日科苑,2002,0(7):59-62. 被引量:1
  • 2刘秉华.小麦的基因定位方法[J].国外农业科技,1986,(11):6-9.
  • 3叶绍文 容珊.VE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研究[J].遗传学报,1980,7(1):26-35.
  • 4LawCN.小麦非整倍体及其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讯,1979,(2):1-50.
  • 5陈耀锋.农业生物技术[M].西北农业大学,1994..
  • 6刘大钧.非整倍体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利用[J].南京农学院学报,1981,(4):21-27.
  • 7童一中 褚圻.小麦遗传学[M].农业出版社,1983..
  • 8张改生.小麦非整倍体的遗传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1988,6:42-46.
  • 9张爱民,黄铁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与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1997(5):16-20. 被引量:75
  • 10王鹏科,黄寿松,杨智全,徐旗.遗传型小麦核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1998,18(3):11-1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