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63,共6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9
1 陈思和,杨庆祥.知识分子精神与“重写文学史”——陈思和访谈录[J] .当代文坛,2009(5):4-9. 被引量:25
2 张英进,雷俊.历史整体性的消失与重构--中西方文学史的编撰与现当代中国文学[J] .文艺争鸣,2010(1):66-78. 被引量:23
3 南帆.八十年代:多义的启蒙[J] .文学评论,2008(5):18-20. 被引量:10
4 程光炜,杨庆祥.文学、历史和方法[J] .当代作家评论,2010(3):95-106. 被引量:29
5 程光炜.孙犁“复活”所牵涉的文学史问题——在吉林大学文学院的讲演[J] .文艺争鸣,2008(7):48-57. 被引量:19
6 王富仁.开创新局面所需要的“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1):30-36. 被引量:4
7 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1996(2):60-75. 被引量:104
8 钱理群,杨庆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J] .上海文化,2009(1):112-127. 被引量:32
9 彭定安.加强现代文学的综合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1):26-30.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146
1 逄增玉.三十年代左翼“牢狱文学”[J] .粤海风,2007(5):67-73. 被引量:4
2 陈思和.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J] .文学评论,1999(6):104-113. 被引量:57
3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J] .外国文学研究,1982,4(1):117-119. 被引量:78
4 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J] .上海文学,1994,0(1):68-80. 被引量:245
5 罗岗.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5):36-43. 被引量:18
6 郜元宝.柔顺之美:革命文学的道德谱系——孙犁、铁凝合论[J] .南方文坛,2007(1):15-25. 被引量:29
7 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2):73-79. 被引量:15
8 程凯.2006年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85-107. 被引量:2
9 Lee Patterson, "Literary History," in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 eds.,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250-262.
10 John Paul Russo, "Historical Theory and Criticism," in Michael Groden and Martin Kreiswirth, eds.,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382-386.
共引文献227
1 姚孟泽.“走向世界文学”:论20世纪80年代世界文学表述中的反身性困境[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2):168-180.
2 伍丹,杨经建.“红色经典”与中国式现代性建构[J] .社会科学,2021(5):182-192. 被引量:3
3 张伟栋.范式及其不满——“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史转向[J] .文艺争鸣,2021(12):7-13. 被引量:1
4 黄水源.五四文学:20世纪政治文学的逻辑起点[J] .小说评论,2011(S1):79-82.
5 王辉.民间价值的隐形存在——浅谈市民叙事的民间性[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52-53.
6 沈健,褚又君.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与传播发展论略[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52-55.
7 叶世祥.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J] .文学评论,2004(5):43-51. 被引量:3
8 王金胜.敞开与遮蔽:文学史叙述方法及其限度——以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中心[J] .云梦学刊,2004,25(6):15-20.
9 王金胜,陈军.当代文学史写作:方法、可能与限度——以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中心[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36-40. 被引量:1
10 王莹.建构当代文学学科的话语体系——论洪子诚对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及其超越之路[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3):90-9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41
1 毕海.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困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172-179. 被引量:2
2 钱理群.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J] .文艺理论研究,1999(3):48-50. 被引量:96
3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5
4 陈修斋,徐瑞康.试论哲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J] .现代哲学,1991(4):15-20. 被引量:2
5 高晨阳.论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113-121. 被引量:5
6 周谷城.我是怎样研究世界史的[J] .历史教学问题,1982(3):2-4. 被引量:6
7 刘勇,姬学友.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实践难题——以“跨代”作家个案研究为例[J] .文学评论,2007(3):27-33. 被引量:4
8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对作为哲学命题的全球化的思考》,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编《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80页.
9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427页.
10 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二级引证文献17
1 李道新.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研究的主要趋势与拓展路径[J] .电影艺术,2020,0(1):21-29. 被引量:20
2 柳谦,金海娜.“连结的翻译史”与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碎片化”[J] .都市文化研究,2024(1):373-384.
3 张文明.中国电影史的主体性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19,0(15):72-72. 被引量:1
4 郝梦煜.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整体观与具体化[J] .戏剧之家,2019(7):128-128. 被引量:1
5 王玉良.早期中美电影关系研究的跨文化概观[J] .电影新作,2019(5):34-38.
6 张隽隽.“史料”作为方法与“中国”作为旨归——李道新教授的学术命题及其中国电影史研究[J] .四川戏剧,2019(12):8-13. 被引量:2
7 穆俊,陈宇舟.中国电影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关于中国电影“主体性”问题的审视[J] .山东社会科学,2020,0(2):180-186.
8 李立.开放的电影研究——对中国电影学派建设的思考[J] .中国电影市场,2020,0(4):3-9. 被引量:1
9 朱超亚.论中国共产党的电影战线与《申报·电影专刊》的左翼转型[J] .当代电影,2021(7):54-61. 被引量:1
10 王雪桦.电影人洪济和他的“武侠神怪”情缘(1926—1952)[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7):74-81. 被引量:1
1 吴翔宇.动态文化结构中“鲁迅形象”的建构与反思[J] .鲁迅研究月刊,2015(9):32-39.
2 郭瑞萍.传承、建构与反思—解读阿克罗伊德作品中的“英国性”[J] .当代外国文学,2016,37(1):52-59. 被引量:2
3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与反思[J] .齐鲁学刊,2012(4):157-160. 被引量:1
4 韩虹.中西比较诗学的走向[J]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02-105.
5 于雪棠.意义·品格·境界——《建构与反思——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思辨录》读后[J] .励耘学刊,2006(1):295-298.
6 杨濬源.民间生活的建构与反思--评宋小词的长篇小说《声声慢》[J] .当代文坛,2013(6):145-147.
7 张立群,张晓明.“历史整体性”与中西诗学的汇通——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理论研究[J] .泰山学院学报,2010,32(2):42-48. 被引量:1
8 汪元元.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评杜传坤《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J] .时代经贸,2013,11(2):35-35.
9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9(5):31-35. 被引量:2
10 赵崇璧,龚举善.世纪之交中国文学批评学的学科审视——以"九五"重点教材《文学批评学》为视点[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2):40-4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