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网络德育观的培育
被引量:
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与价值的多元化决定了网络德育必须具有开放精神,学校与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在将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明示学生的同时,也将与之相似、相异乃至相反的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真实地告诉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德育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网络德育的观念,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
作者
陈培新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63,共3页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德育
平等观念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02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4
1
周宗伟.
网络文化与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40-45.
被引量:19
2
双传学.
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2):37-42.
被引量:81
3
苏星鸿.
高校网络德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探微[J]
.前沿,2007(3):103-105.
被引量:6
4
刘明亮.
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探究[J]
.教育探索,2008(10):120-121.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孙少晶.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
.青年研究,1999(7):37-39.
被引量:147
2
T.R.莫里森,海燕.
远距离教育的未来[J]
.国外社会科学,1989(11):63-65.
被引量:43
3
苗凡卒,陈敏.
“新人类”观察[J]
.天涯,1999,0(2):4-16.
被引量:3
4
程亚文.
“技术乌托邦”的迷幻[J]
.粤海风,1999,0(3):52-54.
被引量:3
5
陈宪章.
构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49-51.
被引量:13
6
韦吉锋,韦继光,陆家海.
网络德育管理模式探讨[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4):141-145.
被引量:20
7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之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8
利亚姆·班农.信息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31.
9
鲁洁.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9.
10
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共引文献
102
1
刘波.
网络时代大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问题刍议[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90-92.
2
田国秀.
适应网络时代特征 调整学校德育战略[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91-96.
被引量:3
3
黄国波.
关于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的思考[J]
.文教资料,2008(24):178-179.
4
曲玉敏.
浅析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53-54.
5
徐继红.
刍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J]
.理论导报,2009(11):54-56.
被引量:3
6
叶绍灿.
基于网络文化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6(3):43-47.
被引量:7
7
黄德健.
试论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梧州学院学报,2002,13(1):6-10.
被引量:2
8
李善军.
试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2,18(3):65-67.
9
刘剑,邹颖.
思想政治教育与主题网站的建设[J]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82-84.
被引量:1
10
陈素凤,方鑫.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J]
.求实,2001(S1):298-299.
同被引文献
43
1
高雁北.
论现代网络环境下学校的德育工作[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S1):221-223.
被引量:1
2
李东风,项羿.
略论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0):16-18.
被引量:2
3
刘美蓉.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J]
.文教资料,2007(1):8-9.
被引量:5
4
王玲玲.
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6(3):32-35.
被引量:49
5
陈晶.
大学生学习动力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2):51-53.
被引量:50
6
王健.
网络德育的理念变革[J]
.教育艺术,2006(5):23-24.
被引量:1
7
周贤君.
论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优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72-73.
被引量:36
8
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6-298.
9
[美]罗伯特·达尔 著,李柏光,林猛.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9.
10
[美]塞缪尔·亨廷顿 著,李盛平等.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88.
引证文献
9
1
黄伟.
开放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7):86-90.
被引量:3
2
朱权.
论网络时代的高职德育工作[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15-16.
3
胡大伟.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与规制[J]
.廉政文化研究,2011,2(3):45-49.
被引量:4
4
李颖.
理念与途径的变革——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思考[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22-124.
5
柳萍,李素芳.
手机与高校德育工作关系研究[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4):16-20.
被引量:1
6
姬扬.
试论网络德育观的过程与起点[J]
.科教文汇,2014(5):8-9.
7
刘春丽.
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平台构建需求及举措[J]
.时代教育,2014(15):260-261.
被引量:1
8
万宝秀,鲁瑶.
关于优化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思考[J]
.才智,2013(31):210-211.
被引量:2
9
谭柳青.
浅议网络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才智,2016(1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荆晓艳,谢怀建,陈丽琼,党斐,陈莹敏.
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重庆10所高校为例[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155-160.
被引量:4
2
李大芳,白庆华.
国内网络参与研究文献综述[J]
.图书与情报,2012(3):107-112.
被引量:4
3
王兴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创新运用研究——基于重庆理工大学“青年红色根据地”网站建设工作[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11):98-101.
被引量:10
4
王艳红,叶文明,杨倩.
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规制研究[J]
.电子政务,2013(2):56-63.
被引量:1
5
王健明.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启示[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82-84.
6
金成林,张虹.
大学生学习动力状态与对策研究——基于心理发展的视角[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2):21-22.
被引量:2
7
范良辰.
基于网络参与的高校党建活动方式创新[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100-102.
被引量:3
8
狄婷婷,俞辉.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研究[J]
.亚太教育,2015,0(34):99-99.
9
罗珍,徐建军.
论高校网络德育的“人学空场”困境及出路[J]
.现代大学教育,2017,33(1):80-84.
被引量:6
10
王海涛.
大学生群体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研究[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0,0(3):27-30.
被引量:2
1
程翔.
学校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师资建设,2017,0(2):49-51.
2
吴建祥.
略论数学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之培育[J]
.甘肃农业,2006(9X):232-232.
被引量:3
3
张伟雄.
新课改理念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
.文理导航,2016(4Z).
4
王益民.
在“禁”与“放”之间智慧抉择[J]
.班主任,2010(4):49-50.
5
猴子也有平等观念[J]
.小读者,2004(2):42-42.
6
曾丽华.
做好班主任工作[J]
.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4(1):17-17.
7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S2):318-320.
被引量:1
8
李国.
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
.求实,1994(7):41-43.
9
吴亚玲,吴亚玲.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关于改进高校德育的思考[J]
.中国农业教育,2003,4(3):1-3.
被引量:4
10
田瑞文.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应完成两种角色转换[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97-98.
被引量:1
思想教育研究
201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