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分散到合作——民国时期安徽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变迁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受欧洲合作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合作思想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三农"问题的日趋严重,社会各界认为,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30年代初安徽农村的合作运动发展迅猛,截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全省各个县份基本建立了合作组织,并开展了相应的业务。从这时期安徽省对合作社的设计看,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而是具备多种功能,同时注意各种力量的整合,形成了安徽合作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样,受制于各种因素,这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毕竟不是一个概念。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的兴起与发展,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尝试与努力,这无论是在制度上的变迁,还是在实践中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作者 吴春梅
机构地区 安徽大学历史系
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49,共10页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徽州文化与淮河文化比较研究"(05JJDZH219)阶段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4

二级参考文献112

  • 1千家驹.合作金库的评价[J].中国农村,5(10).
  • 2冯静远.中国农村信用制度与农村信用合作[J].农行月刊,1934,(3).
  • 3[8]陈鸿根.我国合作社法之检讨[N].申报,1934-10-15.
  • 4[2]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抗战前国家建设资料--合作运动(三)[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 5村陋.淮河南岸的一个村庄[J].东方杂志,1936,(4).
  • 6安徽贵池县的农村写真[J].申报月刊,1935,(7).
  • 7王德建.安徽宣城之农村与生产[J].申报月刊,1935,(8).
  • 8王培刚.民国23年的中国农业经济[J].东方杂志,1935,(19).
  • 9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J].农村复兴委员会报告,1934,(12).
  • 10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象之暴露[J].中国经济,1934,(4).

共引文献44

同被引文献88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