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数字家庭影院: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重构的观众身体空间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从电影媒介形式与电影技术的互动发展关系视角切入,描述了电影技术系统在电影的故事叙述、视听符号至交互空间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中,为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发生的变革。这样的一种技术系统变革,使得电影从经由叙事创造观众的沉浸性幻觉,转向了制作各种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相关的环境信息符号,构造出一个具有物理性的信息空间,从而使得观众的身体沉浸于这样一个徘徊在虚拟和现实的新型空间——数字家庭影院之中,继而使得数字家庭影院作为观众的身体空间,形成一种幻觉化、空间化的社会交流与生存方式。这样的一种社会交流与生存方式,正在逐步展示出电影原始的本质特性——艺术化生存。
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78,共5页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基金 2008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08D066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美]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M].华夏出版社,2003.P216.
  • 2[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P7.
  • 3[法]昂利·柏格森著,肖聿译.材料与记忆[M].华夏出版社.1999.P121.
  • 4[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P140.
  • 5[奥]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释梦[M].商务印书馆,1999.P621.
  •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 7[法]吉尔·德勒兹著,谢强,蔡若明,马月译.电影2:时间-影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P441.
  • 8[德]奥列弗·格劳著,陈玲主译.虚拟艺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P112.
  • 9[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倪梁康,张延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P205.
  • 10[法]尚·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P23.

共引文献3

同被引文献18

  • 1黄德泉.电影初到上海考[J].电影艺术,2007(3):102-109. 被引量:51
  •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67-168.
  • 3(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 4(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0.
  • 5(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44.
  • 6(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3.
  • 7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31,49.
  • 8Ryan.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Literary Theory[M].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89.
  • 9李政亮.从西方到亚洲:观影空间的流变[J].艺术评论,2010(7):30-34. 被引量:1
  • 10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评述[J].文艺研究,2011(6):95-106. 被引量:28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