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文性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及女性主义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基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与巴赫金的"对话"和"复调"理论所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强调每个文本都存在于与其它文本的关系之中,对于文学创作与解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阿特伍德小说《羚羊与秧鸡》中的"互文性"具体表现在《羚羊与秧鸡》文本与"喜马拉雅山雪人"传说、希腊神话"潘多拉的盒子"、圣经故事(如上帝造物、摩西出埃及等故事)以及哥特小说的互文关系。这些故事的互文关系凸现了该小说对传统文类范式的借用、扭曲、调侃和颠覆,显示阿特伍德对科学技术异化人性问题的深切反思以及对人类走向沦落之可悲现实的惋叹之情。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2-106,共5页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