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测谎技术的科学基础对测谎结论证据可能性的影响 被引量: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测谎技术的"准科学属性"来源于其原理层面的经验科学属性,它和笔迹证据、精神病鉴定、催眠证据等其他经验型科学证据一样,具有强烈依赖检验主体的专业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共同特征,这与实验型科学证据的可检验性特征显著不同。可利用数学中的概率来表达测谎结论的证据可能性,以此全面描述测谎技术影响其证据可能的构成因素。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不具备接纳测谎结论成为证据的知识条件和法律条件,因而测谎技术的运用只能是一种低阶的"线索型"。
作者 张斌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
出处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16-122,共7页 Journal of National Prosecutors College
基金 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证据采信基本原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号(05CFX01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David H. kaye , Michael J. Saks, Joseph Sanders, Edward K. Cheng, Modern Scientific Evidence The Law and Science of Expert Testimony,2006 - 2007 Edition Volume g THOMSON WEST 2006, chapter 33.
  • 2Ron Morris, Forensic Handwriting Identification,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Principles,Academic Press,2000.
  • 3Murray Levine, Leah wallac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ocial Issues, and Law, Allyn and Bacon2002, chp 6.
  • 4Roy Udolf,Forensic Hypnosis,Psychological and Legal Aspects,LexingtonBooks,1984.
  • 5Roy Udolf,Forensic Hypnosis,Psychological and Legal Aspects,LexingtonBooks,1984.第43页.
  • 6Roy Udolf,Forensic Hypnosis,Psychological and Legal Aspects,LexingtonBooks,1984.第178页.
  • 7武伯欣、张泽民.《心证》[M],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 8何家弘.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J].中国法学,2002(2):140-151. 被引量:109

二级参考文献9

  • 1[美]乔恩·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页.
  • 2[日]田口守一 刘迪等译.《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第25页.
  • 3贺晓彬.《测谎结论的证据价值》[A]..《证据学论坛》第1卷[C].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页.
  • 4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28,722-723页.
  • 5[美]阿尔弗雷德·刘易斯.《血痕弹道指纹探奇》.何家弘译.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 6[美]尤金·布劳克.《刑事侦察百年奇观》.张鸣等译.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140页.
  • 7澳大利亚:《The Queensl and Police Union》,June,1997.
  • 8“测谎仪还能办案吗?”.载《北京晚报》,2001年9月26日.
  • 9Black'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1999, p. 48.

共引文献108

同被引文献131

二级引证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