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甘温除热法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甘温除热法是应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后天水火升降失调或气虚,气血两虚,体虚(气虚,阳虚),外感等所致的阳损及阴出现发热表现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病本在阳,故用甘温之法补益脾胃,益气升阳,且甘养温运,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使脾胃气复,则枢机运转,清升浊降,亦即气旺则能生血,达到补阳配阴以治其本,使阳生阴长,阴阳相维而虚热自退。
作者
李宗民
孙晓莉
机构地区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学系
出处
《吉林中医药》
2010年第7期571-572,共2页
Jili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7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6
1
傅骞.
从阴火的病机解析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之理[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595-596.
被引量:15
2
刘雪琴,王学岭.
甘温除热法治疗发热探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2):93-94.
被引量:6
3
刘铭君,唐方,陈津生.
甘温除热法理论初探[J]
.天津中医药,2007,24(5):395-396.
被引量:3
4
李姝娟.
补中益气汤治疗发热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122-123.
被引量:2
5
董成义,丁荣宽.
甘温除热法临床辨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2):41-42.
被引量:3
6
冯一.
探验甘温除热[J]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34-835.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杨育同.
甘温除热法探析[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3):30-30.
被引量:4
2
衣明明,裴智梅,李治坤.
补中益气汤临证举隅[J]
.吉林中医药,2006,26(12):52-52.
被引量:1
3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
4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9.
5
牟允力.中医证治的根结[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19-222.
6
钱锋.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病机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08,28(4):241-242.
被引量:36
7
孙萍,赵莉,刘艳,燕芳芳,刘运芳,赵玉霞.
甘温除大热法对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6):717-718.
被引量:4
8
蒋洪耀.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40例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250-251.
被引量:4
9
宋秀明.
浅谈不明原因发热的辨证治疗[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2):106-106.
被引量:2
10
张恩户,赵勤,侯建平,赵燕平.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发热家兔体温、脑脊液PGE_2和丘脑下部-视前区组织cAMP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15-16.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19
1
舒静娜,林胜友.
从“阴火论”论述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潮热的治则[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23-24.
被引量:3
2
张铖.
从小建中汤探究甘温除热法[J]
.中医药导报,2012,18(5):108-109.
被引量:2
3
赵崇智,周仙仕.
甘温除大热机制及阴火本质探讨[J]
.吉林中医药,2013,33(1):5-7.
被引量:11
4
陈玉萍,马淑然,王庆国,赵燕,许筱颖,王乐鹏.
基于肝藏象理论探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7):441-444.
被引量:17
5
陈新,陈涤平,李文林.
甘温除热法源流与实质探讨[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4):3-5.
被引量:9
6
王伟杰,谢冠群,范永升.
中医八法治疗火热证探微[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5):1918-1920.
被引量:14
7
王进波,李能娟,胡江.
从“阴火论”探析脆性糖尿病中医证治[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2):108-111.
被引量:16
8
李雪青.
从“阴火”论治糖尿病口腔溃疡[J]
.河南中医,2017,37(3):381-382.
被引量:3
9
吕琨,孙鹏然,徐巍.
张亭栋教授治疗白血病发热的经验[J]
.世界中医药,2017,12(4):843-845.
被引量:3
10
张万年,文艺,郑昕,樊冬梅.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0):1475-1476.
被引量:19
同被引文献
70
1
陈丹云,罗道珊.
李东垣"气虚发热"的病机探讨[J]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12-2312.
被引量:9
2
朱文浩,庄泽澄.
李杲“阴火”浅说[J]
.甘肃中医,2005,18(1):9-10.
被引量:10
3
常振森.
论“脾虚阴火”[J]
.陕西中医函授,1994(5):2-4.
被引量:3
4
陈向良.
浅谈《脾胃论》中的阴火[J]
.湖南中医杂志,2005,21(2):93-93.
被引量:3
5
董成义,丁荣宽.
甘温除热法临床辨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2):41-42.
被引量:3
6
丁广庭,傅清源.
浅谈“阴火”与“甘湿除热”[J]
.河北中医,1995,17(1):6-7.
被引量:4
7
刘妍,沈玲.
浅谈“甘温除热”[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7(3):30-31.
被引量:1
8
杨频,张元澧.
“甘温除热”法用于补中益气汤中的治则探讨[J]
.甘肃科技,2005,21(12):195-195.
被引量:1
9
黄柏龄.
热中证元气之贼刍议[J]
.四川中医,1996,14(12):17-18.
被引量:4
10
傅骞.
从阴火的病机解析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之理[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595-596.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4
1
陈新,陈涤平,李文林.
甘温除热法源流与实质探讨[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4):3-5.
被引量:9
2
李国强,吉学群.
甘温除热法之管窥[J]
.江苏中医药,2016,48(7):68-70.
被引量:5
3
张佩文,郭锦晨,黄莉.
新安医家程文囿《杏轩医案》从脾胃辨治特色[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8,19(2):1-2.
被引量:2
4
郭程程,焦华琛,李运伦.
阴火刍探[J]
.中医学报,2021,36(4):732-738.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黄莉,尹志勇,杨勤军,纵艳平,郭锦晨.
基于《黄帝内经》四时六气理论探讨新安医家程玠论治四时咳嗽特色[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623-5625.
被引量:6
2
姚鹏宇,孟庆松,程广清.
“补土伏火”学说探析[J]
.中医药导报,2018,24(22):15-16.
被引量:16
3
庄爱文,李荣群,庄家骊.
李东垣甘温除热本质探究[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520-521.
被引量:5
4
黄雪培,李国徽.
火针疗法配合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3):469-471.
被引量:15
5
张万年,文艺,郑昕,樊冬梅.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0):1475-1476.
被引量:19
6
刘博,陈艳杰,张占玲,董玉山,田楠.
银葛止泻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验案1则[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2):173-173.
7
朱丰林,甘建平,王莎莎,戴敏,李成荫.
甘温除热法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6):54-56.
被引量:1
8
武子健,付智天,董鑫.
浅析五味组方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8):185-188.
被引量:2
9
姜楠,潘赐明,赵黎.
李氏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再议[J]
.现代中医药,2019,39(4):5-6.
被引量:4
10
蒋先伟,张瓅方.
李东垣阴火论及甘温除热法[J]
.河南中医,2020,40(6):844-846.
被引量:22
1
李民,路伟.
阳生阴长法治燥浅识[J]
.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20-20.
被引量:2
2
李珊,卢玉.
热证实施灸法浅议[J]
.中华中医药学刊,1999,23(6):51-51.
3
徐成贺.
谈谈仲景对生姜的运用[J]
.天津中医药,1989,19(2):41-42.
4
王艳文,张贵彪.
“脾胃升降”临床意义浅见[J]
.内蒙古中医药,1997,16(S1):121-122.
5
杨丽萍.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主儿硬肿症11例体会[J]
.甘肃中医,2001,14(3):46-47.
6
李文辉,段荣辉.
温阳益气法治疗慢性虚损病[J]
.河南中医,2008,28(12):39-39.
被引量:4
7
徐灿坤.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与糖尿病新知[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0):61-63.
被引量:1
8
余晓辉.
对《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认识[J]
.河南中医,1999,19(2):7-8.
9
韩英祥,胡绮志.
冠心病188例久治不愈临床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S1):276-277.
10
石相臣.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正义[J]
.中医文献杂志,2012,30(5):22-24.
被引量:3
吉林中医药
2010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