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典型”理论的坍塌与中国“写人学”的构建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上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典型"理论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它长期与政治同欢共舞,并不同程度地消解和歪曲了传统"形神"、"性格"等理论,故而随着时过境迁,"典型"理论逐渐坍塌下来。近些年来,"典型"理论主导的"人物形象分析"逐渐转型为偏重文本内部的"写人研究",做好了中国"写人学"构建的准备。这样,中国"写人学"构建自然要面向"写人研究"。既要将"典型"理论下的"人物分析"研究的碎片转型为"写人"问题,重新审视;又要打破"典型"理论的遮蔽,还原"性格"、"形神"等本土"写人"话语;还应适当借鉴国外相关文论及社会心理学等其他社科理论。中国"写人学"的构建可以填补"典型"理论坍塌后写人研究的理论空缺,并通过与"叙事学"相互烛照,以有效地突破当下写人研究的困境和瓶颈。
作者 李桂奎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59,共5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基金 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修辞批评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小说写人研究>(07BZW029)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德]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4页.
  • 2南帆.典型的谱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4-9. 被引量:7
  • 3[俄]托马舍夫斯基.《主题》,见方珊等编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8页.
  • 4[美]布鲁克斯.《形式主义批评家》,载《“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86,488页.
  • 5钱锺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3页.

二级参考文献19

  • 1蔡仪.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J].文学评论,1962(6):1-18. 被引量:25
  • 2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47页.
  • 3亚里士多德.《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第20页.
  • 4弗·杰姆逊 唐小兵.《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 5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C].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3页.
  • 6[匈]卢卡契·杜智章译.《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A]..《历史与阶级意识》[C].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6、57页.
  • 7[匈]卢卡契.《现实主义辩》[A]..《卢卡契文学论文集》 (二)[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 8何其芳.《论(红楼梦)》[A]..《何其芳文集》第五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至210页.
  • 9利奥塔 岛子译.《后现代状况》[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 10亚里士多德 罗念生 译.《诗学》第六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共引文献12

同被引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