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与“开启”:重估费尔巴哈哲学的价值
被引量:1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3-28,共6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11
-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34页.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9页.
-
4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4页.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2、10、12、10、10、11、18-19、323、324、308、306、200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
8尼采.《悲剧的诞生》,缪朗山译,《文学论集》第4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第245页.
-
9尼采.《权力意志》,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2,第23页.
-
10伽达默尔 夏镇平 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第211页.
二级参考文献18
-
1赫舍尔.《人是谁》[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1-162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
4麦克莱伦 陈启伟.《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7171页.
-
5.《费尔巴哈皙学著作选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6页.
-
6.《费尔巴哈皙学著作选集》·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页、第48页.
-
7兰德曼.《人与上帝》[A].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C].,.第1134页.
-
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入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4435页.
-
9.《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入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1页.
-
10理查德丁·伯恩斯坦 郭小平 泽.《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页.
共引文献2472
-
1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J].天津社会科学,2004(4):14-19. 被引量:5
-
2吴克峰.从“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历程[J].天津社会科学,2004(4):64-66. 被引量:2
-
3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
4张奎良.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4(4):33-39. 被引量:15
-
5刘日明.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人文杂志,2004(4):38-44. 被引量:1
-
6车玉玲.意义世界的消解与重建——科学时代的形而上学[J].江海学刊,2004(4):47-52. 被引量:2
-
7张琼.《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异化与否定[J].当代外国文学,2004,25(3):124-129. 被引量:8
-
8谭培文.利益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疑难的戈尔迪之结[J].南京社会科学,2004(8):10-16. 被引量:3
-
9张志伟.需要的意蕴与表征[J].江汉论坛,2004(8):18-20. 被引量:1
-
10吴献成,刘纯,王洪浪.人的行为终极目标焉存探析[J].求索,2004(7):153-15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8
-
1张一兵,杨建平.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1):62-69. 被引量:2
-
2孙伯鍨,张一兵,陈胜云.从“实践”转向“物质生产”的逻辑过渡──试析社会关系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7(1):82-88. 被引量:16
-
3唐正东.用分层阐释法重新理解实践与唯物史观的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1996(8):39-45. 被引量:1
-
4俞吾金.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1):2-10. 被引量:18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122-123.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220.
-
8(德)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120241-242.
-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170.
-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
1刘景山.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J].北方论丛,1984(5):16-20.
-
2胡耐生.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钢》中的实践观点[J].云梦学刊,1980,4(1):10-13. 被引量:2
-
3张济民.照耀哲学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纪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发表一百周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5(3):1-5.
-
4张文山.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我见[J].河北财经学院学报,1987,8(1):86-91.
-
5阮青.《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J].刊授党校,2011(7):34-36.
-
6王中青.“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体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7(1):17-23.
-
7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的人学意蕴——从“分工的观点”看“人”的发展[J].哲学动态,2011(4):24-29. 被引量:7
-
8李慧娟.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J].江海学刊,2011(4):56-59.
-
9刘兆发,张秋贺,宋玉成.从恩格斯的道德论看普世价值的虚幻性——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85-87.
-
10陈淑玲.试评费尔巴哈的人学[J].邢台师专学报,1994(4):39-4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