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植物杜仲的发展研究和药理功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杜仲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药用植物,中华杜仲保健茶是上海传统医学协会根据”药食同源”理论和”古中医学”理论,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优化组合精制而成,经现代精密仪器分析,富含多种氨基酸,以及各种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杜仲粉和人参皂甙等对人体有益的有效成份。
作者
叶思霞
袁桂云
机构地区
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出处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第14期249-249,共1页
关键词
杜仲
发展功能
药理功效
分类号
R282.7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5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92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马艳梅.
浅谈中药炮制与药物疗效[J]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4):321-321.
被引量:3
2
赵晖.
杜仲叶药理作用研究(Ⅱ)——抗疲劳及愈伤作用[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22(4):211-215.
被引量:23
3
叶文峰.
杜仲叶中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
.林产化工通讯,2004,38(5):40-44.
被引量:62
4
周捷,章蕴毅,张建文,徐晗,陈道峰.
中药杜仲对补体系统的作用[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1):101-106.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35
1
梁明.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新优势[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1(2):14-14.
被引量:1
2
于秋菊.
宿主防御和炎症反应中的补体系统[J]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4,21(5):264-267.
被引量:3
3
袁成林,徐运.
补体系统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初探[J]
.临床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994,1(4):188-189.
被引量:3
4
萧凤岐.
杜仲叶的生理功能[J]
.四川食品与发酵,1995,22(4):17-19.
被引量:6
5
彭秦南,张群安.
杜仲叶制药工艺研究[J]
.精细化工,1996,13(3):8-10.
被引量:1
6
曲范仙,韩德俊.
杜仲叶醇提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长治医学院学报,1996,10(1):8-9.
被引量:2
7
张康健,王蓝,张凤云,陈荣.
杜仲叶与皮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1996,11(2):42-46.
被引量:96
8
臧友维.杜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草药,1989,20(4):42-44.
9
徐楚江 叶定江 等.中药炮制学(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1985.26-38.
10
成都中医学院.中药炮制学(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0.
共引文献
92
1
崔永锋,张永斌,李刚,张安琪,闫红伟.
杜仲对兔骨折愈合影响的光镜观察实验研究[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5,15(3):154-156.
被引量:10
2
顾宪锐,金东航,钟秀会.
生药炮制对生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J]
.畜禽业,2006,17(3):43-46.
被引量:2
3
程光丽.
杜仲有效成分分析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06,28(5):723-725.
被引量:86
4
朱媛,王亚琴.
桃叶珊瑚苷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06,37(6):947-949.
被引量:28
5
邓良,袁华,喻宗沅.
杜仲叶提取液除杂与脱色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23(7):28-30.
被引量:4
6
刘淑明,梁宗锁,董娟娥.
土壤水分对杜仲剥皮再生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06,42(9):44-48.
被引量:8
7
彭密军,印大中,刘立萍,彭胜,彭自挥,金延安,赵菊林.
杜仲籽粕中桃叶珊瑚甙的制备[J]
.精细化工,2007,24(3):243-247.
被引量:4
8
汤诗杰,李和平,贺善安.
杜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林业科技开发,2007,21(2):8-12.
被引量:22
9
肖道安,李秋红,陈芳.
杜仲叶提取物微胶囊化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3):321-323.
被引量:9
10
刘淑明,梁宗锁,董娟娥.
不同水分条件下皮叶两用杜仲林的生长效应[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5):49-53.
1
彭密军.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杜仲纯粉中八种微量元素的含量[J]
.经济林研究,2000,18(1):40-41.
被引量:7
2
吴小明,朱美香.
张仲景“瘀水同源”理论探析[J]
.新中医,2005,37(6):3-4.
被引量:5
3
俞雪如.
中医学食养、食治、药膳的起源与发展史[J]
.中药材,2002,25(5):359-362.
被引量:18
4
肖热风,赖怀恩,肖海霞.
药食同源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2):177-178.
被引量:3
5
王明晶,王鑫杏,刘燕,陈家旭.
浅论肝司生殖[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4953-4955.
被引量:23
6
张小溪,曾常青.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展[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116-120.
被引量:6
7
于如嘏,罗国安,倪坤仪,陈玉英.
中成药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J]
.药学进展,1990,14(3):157-162.
8
祝世讷.
深化“证”的研究,发展功能病理学[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2):88-92.
被引量:9
9
王晓岚,王晓洺.
疾病在本质上首先是功能性的[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4):176-178.
被引量:1
10
张素,陈定一.
中药微量元素测定方法概述(综述)[J]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6):32-34.
被引量:1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 第1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