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不平衡”理论与艺术的“终结”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120,共4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6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人民出版社,1972.第296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86页.
-
5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2005,第45页;第27页;第69页;第142页.
-
6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1卷第29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版.
共引文献4039
-
1方行.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2):3-12. 被引量:10
-
2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J].天津社会科学,2004(4):14-19. 被引量:5
-
3吴克峰.从“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历程[J].天津社会科学,2004(4):64-66. 被引量:2
-
4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
5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
6张奎良.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4(4):33-39. 被引量:15
-
7宋培基.马克思“跨越设想”中的现代化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4(4):47-51. 被引量:2
-
8于桂芝.劳动和休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4(4):235-237. 被引量:7
-
9顾智明.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23-27.
-
10吴学琴.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88-94. 被引量:1
-
1符玉梅.不平衡理论的历史价值及其现实运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3(1):9-11.
-
2李欣复,刘洪艳.文化发展不平衡性再阐释[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8(1):33-35.
-
3李跃红.累积与扩展:艺术发展特殊样式——兼谈“不平衡理论”的非特异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107-110. 被引量:1
-
4何平.马克思艺术与社会物质基础发展不平衡理论的现代启示[J].河北学刊,2008,28(6):232-234. 被引量:1
-
5阿列西.埃尔耶维奇,席格.美学:艺术哲学还是文化哲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2):40-46. 被引量:11
-
6周计武.艺术终结论:一种叙事化的建构[J].思想战线,2009,35(4):100-105. 被引量:4
-
7李军,尹吉男,西川.三人谈:从“艺术终结论”谈起[J].美术向导,2014,0(1):2-21.
-
8胡俊飞.马克思视域下艺术的终结——转型诸论批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3):43-48.
-
9徐志明.哲学精神与邓小平思维方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23(4):7-9.
-
10张康之.人的道德存在将成为制度设计的基石——兼谈当代哲学或伦理学的任务[J].甘肃理论学刊,2005(5):44-48.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