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理据认知分析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网络流行语不是人们凭空臆造的,其产生与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事物存在一定的象似性,是有理据可循的。现从"象似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包括新型网络语"被XX"结构在内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理据,并据此重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
作者
孙崇飞
王恒兰
机构地区
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出处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93-95,共3页
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象似性
认知理据分析
再认识
分类号
H0-06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2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107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8
1
张喆.
我国的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J]
.外语学刊,2007(1):67-74.
被引量:27
2
严辰松.
语言临摹性概说[J]
.当代语言学,1997(3):21-25.
被引量:72
3
赵改梅,王晓斌.
模因与流行语传播探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5(2):25-27.
被引量:27
4
张克定.
语言符号衍生义理据探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6):9-12.
被引量:15
5
杜文礼.
语言的象似性探微[J]
.外国语文,1996,21(1):60-65.
被引量:119
6
祁伟.
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
.语言与翻译,2002(3):18-22.
被引量:87
7
许国璋.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0(3):2-10.
被引量:249
8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5(1):2-8.
被引量:746
二级参考文献
92
1
王寅.
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8.
被引量:69
2
文旭.
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
.外语学刊,2000(2):71-74.
被引量:49
3
韩景泉,刘爱英.
生成语法理论与句法象似性的一致性[J]
.外国语,2000,23(3):18-24.
被引量:10
4
陈文博.
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4):70-72.
被引量:7
5
张敏.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
.当代语言学,1997(2):37-45.
被引量:174
6
严辰松.
语言临摹性概说[J]
.当代语言学,1997(3):21-25.
被引量:72
7
朱永锴,林伦伦.
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
.语言文字应用,1999(2):18-24.
被引量:112
8
蒋绍愚.
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J]
.古汉语研究,1999(4):2-5.
被引量:36
9
王寅.
滤减象似性与语言符号象似性[J]
.外语学刊,1999(2):14-19.
被引量:22
10
王寅.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象似性[J]
.外国语文,1999,24(2):53-56.
被引量:39
共引文献
1107
1
徐悦虹.
共时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以法语中“avoir”(有)的不同形式为例[J]
.语言学研究,2023(3):147-162.
2
国道平.
凭借类句式的多角度研究——以“就凭X,Y”为例[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9,40(4):28-38.
3
何宇佳,周美珍.
“现实—认知—语言”原则指导下译者翻译选词偏好对比——以《诗经》英译本为例[J]
.校园英语,2020(39):242-244.
4
韩心悦.
英语诗歌A Red Red Rose的诗学象似性研究[J]
.现代英语,2024(1):87-89.
5
蒋春丽,徐琳,李翔宇.
中外大学生英语写作语篇连贯的微观比较[J]
.现代英语,2021(21):100-102.
6
刘明欣.
语言象似性视域下翻译研究——以《诗经》英译为例[J]
.现代英语,2020(16):63-65.
被引量:1
7
崔山佳.
奉化方言的名词小称后缀“细”——兼及其他方言的“崽”“仔”“囝”等[J]
.中国方言学报,2019(1):73-84.
被引量:1
8
廖巧云,翁馨.
体认语言学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的互动关系探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31(1):53-61.
9
王雅静.
副词“才”的语义统一及认知研究[J]
.汉字文化,2024(5):49-53.
10
刘澄悦,徐小波.
基于语料库的网络流行词语生成机制分析[J]
.汉字文化,2022(S02):61-63.
同被引文献
47
1
文旭,江晓红.
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
.外语教学,2001,22(4):15-18.
被引量:88
2
王寅.
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十八论语言的体验性[J]
.中国外语,2009,6(6):63-68.
被引量:56
3
吴世雄,陈维振.
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J]
.外国语,2004,27(4):34-40.
被引量:95
4
王寅.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被引量:208
5
田甜.
从“给力”到“屌丝”——从社会语言学解析网络语的流行现象[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198-199.
被引量:1
6
杨建国.
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63-70.
被引量:89
7
戴炜栋,杨仙菊.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
.外语界,2005(1):2-8.
被引量:216
8
梁晓波.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35-39.
被引量:314
9
化振红.
试论网络词语的理据性及其内外扩散[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2):65-68.
被引量:14
10
朱莉莉.
网络语言的修辞理据[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1):21-23.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0
1
刘娜.
网络流行语的象似性分析[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3):84-86.
被引量:1
2
魏文娟,李少平.
网络词语的理据探析[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25(4):64-67.
3
邓康康.
多元文化下的网络流行语特性分析[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3):69-71.
被引量:1
4
孙崇飞.
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体验认知教学模式[J]
.宜春学院学报,2014,36(7):132-136.
被引量:5
5
谷素萍.
浅析校园网络流行用语的教育价值[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0(6):99-100.
6
岳沛泽.
谈网络流行词“男票”的合理性及意义[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0):220-221.
被引量:2
7
盛贤.
网络对大学语言学教育模式的影响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5):274-275.
8
方士英,周启强.
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框架诠释[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5):120-123.
被引量:4
9
欧阳佳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我酸了”[J]
.文教资料,2019(36):69-71.
被引量:2
10
周余瑞,刘世理.
流行语创新理据与语义规范探析[J]
.海外英语,2012(4X):265-266.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沈昳臻.
模因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XX文学”现象探析[J]
.汉字文化,2023(10):145-147.
2
孙崇飞,张辉.
再论体验认知教学模式[J]
.外语教学,2015,36(2):45-51.
被引量:23
3
苏远连.
虚拟位移研究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研究,2017,34(2):68-72.
被引量:3
4
方士英,周启强.
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框架诠释[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5):120-123.
被引量:4
5
赵文,梁佳,王奕,李国杰.
基于外语第二课堂文化培养模式探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2):108-109.
6
杜军,杨小刚.
体验认知视角下的外语习得融合型模式探索[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29(1):101-106.
7
欧阳佳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我酸了”[J]
.文教资料,2019(36):69-71.
被引量:2
8
王才凤.
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1):137-140.
被引量:3
9
王丽君.
从认知的角度看网络热词“凡尔赛”[J]
.汉字文化,2021(23):5-6.
被引量:1
10
宋秋月,李雪.
网络流行语“飒”字的语义演变及认知理据研究[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38-42.
被引量:1
1
肖坤学.
以认知理据分析为基础的转喻翻译[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8):216-219.
被引量:11
2
黄四宏,詹宏伟.
认知理据分析在英语搭配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与翻译,2015,22(4):77-82.
被引量:2
3
张宇峰,于善志.
网络新词的认知理据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11):126-127.
被引量:2
4
郭云飞.
惯用语中的概念隐喻认知理据分析[J]
.才智,2016,0(12):236-236.
被引量:1
5
刘剑辉.
委婉语的认知理据分析[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92-94.
被引量:6
6
庄亚欣.
“被XX”结构及其修辞效果[J]
.魅力中国,2010(23):273-273.
7
王立永.
英语对比焦点重叠结构的认知理据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1):81-89.
8
陈长书.
2009年以来流行语“被XX”结构的传播和发展[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2(6):106-109.
被引量:2
9
王振来.
“被xx”的结构特点及语义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75-78.
被引量:15
10
罗欣蓉.
时间顺序原则与被字句中的时间关系[J]
.铜仁学院学报,2015,17(6):97-99.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