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生教育析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共生教育是一个较为宏大的概念,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内涵。文章首先对共生概念进行梳理,得出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共同化的利益追求;然后结合已有共生教育的研究,提出共生教育的简要概念,即共生教育就是在某种共生性的框架之下培养具有共生性人才的教育,作者据此生发出共生教育及其研究的框架体系。
作者
邱关军
机构地区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高教所
出处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8,共4页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共生
共生教育
概念
场域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3
同被引文献
51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6
参考文献
5
1
坂田义教,阿山光利,宗像哲男,刘高华,王小沪.
共生教育[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2-75.
被引量:15
2
张诗亚.
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1):55-57.
被引量:52
3
Scheffler I.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 [ M] . Charles Thomas Publisher, 1960: 13-19.
4
安宝珍.
师生共生德育的合理性论证[J]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7,27(4):27-29.
被引量:4
5
宋宏,程雁雷,夏焰.
大学与区域发展共生系统的建构[J]
.学术界,2008(2):176-187.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郝文武.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被引量:139
2
[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2.
3
[德]齐默尔曼主编.《经济学前沿问题》(中译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第250页.
4
程雁雷,宋宏.《建构大学与区域发展共生系统》,《安徽日报》2007年4月6日.
5
[美]克拉克.《大学的功用》(1993)中译本,江西教育出版社,第82页.
6
[美]舒尔兹.《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68-88页.
7
[美]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号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72页.
8
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专题调研报告(内部资料).
9
袁纯清.
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下)[J]
.改革,1998(3):76-86.
被引量:64
10
班华.
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3-80.
被引量:223
共引文献
73
1
海路,李祎晨.
论民族教育研究的空间结构——基于费孝通的学术研究路径[J]
.西北民族研究,2022(4):56-68.
被引量:5
2
李政涛,吕雪晗.
智能时代的文化转型与共生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2022(6):35-39.
被引量:9
3
谢健.
“大学+书院”共生视域下的通识教育研究——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J]
.甘肃教育研究,2021(6):34-37.
被引量:3
4
钱民辉,陈婷丽.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建构[J]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5):40-47.
被引量:15
5
徐东,马晓龙.
关于构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4-136.
6
张博文,陆自荣.
论高校德育课堂交往认知模式的理念困境[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24):108-110.
7
李新坚.
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原因调查及分析——以勐海县贺开村拉祜族社区为例[J]
.学理论,2010(34):235-236.
8
郭孝锋,陆伟.
区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与共生[J]
.中国青年研究,2009(12):87-89.
被引量:16
9
吴晓蓉.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述评[J]
.民族研究,2010(2):89-99.
被引量:22
10
孙杰远,李运奎.
共生教育:文化失衡下的应然选择——那坡县黑衣壮族文化的人类学考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5):5-8.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51
1
陆秀红.
新信息文化主体的理性解读[J]
.学术论坛,2004,27(5):165-169.
被引量:4
2
曲亮,郝云宏.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5):371-374.
被引量:100
3
李景林.
共通性与共同性——从中国哲学看人的超越性存在[J]
.齐鲁学刊,2006(2):5-10.
被引量:17
4
[法]布迪厄,[美]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
陈建华.
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生共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2):3-7.
被引量:9
6
吴燕丹.
融合与共享:学校特殊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十一)[J]
.体育教学,2009,29(12):38-39.
被引量:2
7
张诗亚.
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1):55-57.
被引量:52
8
徐振波.
从共生理论看城乡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2):100-102.
被引量:11
9
罗刚,佘雅斌.
“我和你”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信息对称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0,31(8):57-60.
被引量:29
10
杨现民,余胜泉.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10(9):72-78.
被引量:61
引证文献
8
1
仝伟.
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残健融合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14,33(3):141-143.
被引量:1
2
徐坤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J]
.考试周刊,2016,0(36):78-78.
3
周建姿,王泽军.
共生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耦合性[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6):128-131.
被引量:3
4
罗刚,杨茂庆.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分析——基于信息文化的视角[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6):62-68.
被引量:18
5
张铮,王传辉.
共生教育视域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耦合及实现路径[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2):60-62.
6
皇甫科杰.
试论师生交往“共生性”[J]
.教育导刊,2022(4):20-27.
被引量:3
7
王少辉.
“双环轮动式”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构建研究[J]
.现代教育,2022(16):4-8.
8
周振宇.
共生教育:内涵、特征与实施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2022(28):18-2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6
1
王乘,张贵忠,向望华,李世枕.
克尔锁模钛宝石激光器中色散和能量对脉宽的作用(英文)[J]
.光电子.激光,2000,11(2):147-150.
2
王志强.
“互联网 +”背景下视觉艺术教育通识课程实施反思与探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20(5):38-41.
被引量:5
3
李争一,曲铁华.
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教学场域中师生关系的建构[J]
.现代教育管理,2020(7):82-87.
被引量:30
4
胡莹.
浅析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5):40-41.
5
赵国华.
夯实基础 发展思维 陶冶情操──《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J]
.数码设计,2021,10(3):275-275.
6
张洪春.
高职在线教学场域空间特征及新型师生关系建构[J]
.教育与职业,2021(6):77-83.
被引量:8
7
郑宜带.
中职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113-115.
8
王淑华,王以宁.
人格特质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系:组织氛围的中介效应[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1):89-96.
被引量:2
9
孙婧.
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价值的变革[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3):174-181.
被引量:18
10
张珊.
师生情感的缺失与重构:后疫情时代双线教学的重要议题[J]
.教育探索,2021(3):73-77.
被引量:1
1
邱关军.
共生教育析[J]
.西南教育论丛,2009(4):48-52.
2
柳夕浪.
走向共生[J]
.人民教育,2003(23):6-9.
被引量:7
3
温保江.
拒绝平庸:为艺术生搭建专业与文化学习的脚手架[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3(11):16-16.
4
观点[J]
.教育科学论坛,2009(6):80-80.
5
吴晓蓉.
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J]
.教育研究,2011,32(1):50-54.
被引量:87
6
包兵兵.
论人文共生场域中的教师自我认知[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9(7):39-41.
7
张诗亚.
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1):55-57.
被引量:52
8
郭连锋.
共生教育理念下加强课程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探究[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7):19-22.
被引量:6
9
孙杰远.
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J]
.教育研究,2010,31(12):51-55.
被引量:57
10
张志敏,王晓庆,李睿.
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业指导三位共生教育模式的构建——基于学业困难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12(23):77-79.
被引量:6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0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