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代九针,各有其适应之证,谓之“病不同针”,同一针具又由于证之不同,而刺法又不尽相同,谓之“针不同法”。法者,规范也。历代针灸学家非常重视,明·杨继洲强调要“量其虚实,视其寒温,酌其补泻,而制之以针刺之法焉。”笔者深以为然,并认为要于时、于人、于病、于穴密切结合,本文试以毫针为例,讨论如下。然否,请酌正。干时结合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在于人与天地相参,《内经》中阐述颇多,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作用于机体,机体必然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素问·诊要经终论》)。”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出处
《上海针灸杂志》
1990年第4期35-36,共2页
Shangha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