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梁启超、鲁迅:两个不同的历史“中间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作为历史上的梁启超与鲁迅,究竟是否如汪晖所言具有"思维方法和心理的‘同一性'"呢?或说二者同作为历史的"中间物"的"逻辑体系"是否"同一"呢?
作者
商昌宝
机构地区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1-98,共8页
China Book Review
关键词
梁启超
中间物
历史
鲁迅
思维方法
逻辑体系
分类号
B259.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晋海学.
《文化偏至论》与作为方法的西方文明[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4):57-60.
被引量:3
2
阳敏.
鲁迅:一个真正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J]
.南风窗,2006,0(20):81-85.
被引量:7
3
汪晖.
预言与危机(下篇)——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J]
.文学评论,1989(4):35-47.
被引量:32
4
唐霞.
浅谈对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研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3):40-40.
被引量:2
5
李新宇.
鲁迅人学思想论纲(二)[J]
.鲁迅研究月刊,1999(4):5-15.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A].任健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
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竹内好.何谓近代[A].孙歌:近代的超克[M].北京:三联书店,2005.
5
鲁迅.科学史教篇[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5.
6
鲁迅.摩罗诗力说[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2.
7
严搏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A].许纪霖.中国现代思想史论[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8
鲁迅.青年必读书[A].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
9
鲁迅.忽然想到十一[A].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2.
10
鲁迅.破恶声论[A].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共引文献
43
1
陈力君,黄擎.
回望与守护——评张光芒著《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2):143-144.
2
李新宇.
重评五四启蒙运动三题——兼评李泽厚诸先生之说[J]
.文史哲,2004(4):138-144.
被引量:4
3
乔以钢.
“五四”传统与新时期女性文学[J]
.江汉论坛,2005(7):115-117.
被引量:1
4
禹建湘.
乡土想像中的民族寓言[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4(2):14-17.
被引量:1
5
姬蕾.
论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影响[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54-159.
被引量:2
6
卜凌云.
从“五四”到“新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45-47.
7
钱理群,吴晓东.
文学的归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略》之五[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6(1):64-70.
被引量:2
8
王斯蓓.
放开眼量看启蒙——也谈“五四”主题[J]
.科教文汇,2009(12):238-238.
9
崔云伟,刘增人.
鲁迅研究历程中的一木一石——2008年鲁迅作品研究景观细读[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73-81.
10
李金龙.
话语转型与主体性的缺失[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1):79-82.
1
樊凤金.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之我见[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22):116-117.
被引量:1
2
孙老虎.
《人间词话》体系论[J]
.黄山学院学报,2000,2(4):70-75.
被引量:1
3
何思玉.
具有未完成性特色的“历史的中间物”──由汪晖的鲁迅研究而引发的关于中间物的一些新的历史特征的思考[J]
.鲁迅研究月刊,1995(9):11-17.
被引量:3
4
王乾坤.
绝望:反抗与消释[J]
.读书,1995,0(10):101-106.
被引量:5
5
张足先.
试论《呐喊》《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J]
.江汉论坛,1995(12):61-66.
6
钟灿权.
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反省和批判[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9(S1):4-5.
被引量:1
7
凌伟荣.
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关联[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5):98-102.
8
梅胜利.
鲁迅的当代意义——“历史中间物”的存在[J]
.钦州学院学报,2006,21(5):6-7.
9
皇甫积庆.
新时期鲁迅的阐释与阐释的制约[J]
.鲁迅研究月刊,1997(2):37-44.
10
王瑶.
从“反抗绝望”到“向下超越”——汪晖鲁迅研究述略[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2):105-111.
被引量:2
中国图书评论
2010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