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中国传统社会士人阶层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儒、墨、道、法诸家因对"道"的认知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人格。着重介绍了儒家士人以道自任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阶层肩负着公共管理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对于民族精神的创造和传承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社会阶层流变加剧造成士人阶层消亡,民族精神因此丧失了原创的活力。
作者 杨永亮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5期25-27,共3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11

  • 1李佃来.生活世界之市民社会理论的再建构:柯亨与阿拉托的努力[J].人文杂志,2006(4):13-18. 被引量:7
  • 2葛晨虹.民族精神及其文化表现形态[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3黄楠森.谈谈中华民族精神的同与异[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4.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5张岱年.张岱年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 6许纪霖.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野看近代士绅[N].中华读书报,2006-08-02.
  • 7杰弗里·C.亚历山大.作为符号性分类的公民与敌人:论市民社会的极化话语[A].国家与市民社会[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 8王光谦.苟子集解[A].诸子集成:第2册[Z].上海:上海书店,1986.
  • 9焦循.孟子正义[A].诸子集成:第1册[Z].上海:上海书店,1986.
  • 10钱穆.政学私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共引文献4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