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招隐与遁世——“七”体和“设论”交映下的东汉文人心态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东汉文坛上,"七"体和"设论"是创作很兴盛的两类文体,但这两类文体的主题倾向却是相反的。"七"体自西汉枚乘创立,到东汉时主题已经变为招隐;"设论"自西汉东方朔创立,到东汉时主题日趋遁世。这两类文体创作的兴盛,显示了东汉文人思想上的矛盾性,这是由东汉国力的强盛和儒学的发达引起的。
作者
王允亮
机构地区
郑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6-168,共3页
Henan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七体
设论
文人心态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153
同被引文献
2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
1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5-76.
3
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共引文献
1153
1
周玉秀.
《时令》、《时训》与《时训解》——《逸周书·时训解》探微[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48-53.
被引量:3
2
周期政,张楠.
论陶渊明的价值取向及其玄学底蕴[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6):38-41.
3
史学善.
“爻辞周公”说辨析[J]
.周易研究,2001(2):82-91.
4
李瑛.
唐代送别诗意象营造的个性化[J]
.北方论丛,2004(6):32-34.
被引量:4
5
李秀花.
陶渊明诗所受佛经影响[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51-55.
被引量:4
6
木斋.
初论古诗十九首产生在建安曹魏时代——从五言诗形成历程角度的探寻[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2):71-77.
被引量:12
7
王萍.
严遵、扬雄的道家思想[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2-77.
被引量:2
8
李浩.
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3):72-75.
被引量:15
9
吴大顺.
论汉魏五言古诗的生成与流传[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3):111-115.
10
方燕.
巫术与人生礼俗——以宋代为例[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4-9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28
1
邱文瑛.
浅谈唐绝句中的“问答体”[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9(2):38-40.
被引量:2
2
谭汝为.
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4(3):69-73.
被引量:2
3
陈春保.
汉大赋主客问答与政治文化[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10-11.
被引量:3
4
马积高.
《历代辞赋总汇》前言[J]
.中国文学研究,2002(1):49-55.
被引量:8
5
郭英德.
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J]
.学术研究,2005(1):122-127.
被引量:14
6
郗文倩.
问对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汉赋源于隐语”说之文体再考察[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4):409-413.
被引量:3
7
李乃龙.
论《文选》“对问”体——兼论先秦问对体式的发展历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4):84-89.
被引量:13
8
吕华亮.
生趣盎然的对话镜头——《诗经》对话体诗[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93-96.
被引量:5
9
陈子展.诗三百题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
刘勰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引证文献
2
1
肖佩蕊.
古典文学中的“问答”研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127-130.
被引量:2
2
杜涵.
游仙题材之汉乐府论略[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131-134.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海丽.
论《唐诗三百首》中的问答手法[J]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8,5(3):63-67.
2
朱稚冉.
论《诗经》中的对答诗[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3(6):60-61.
1
赵俊玲.
《文选》“设论”体刍议[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1):99-103.
2
方坚伟.
《文选》“设论”类的赋体特征[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1):59-62.
3
杨清之.
从“设论”系列看汉代文人隐逸心迹[J]
.甘肃社会科学,2014(6):38-41.
4
“七”体和“设论”交映下的东汉文人心态[J]
.新华文摘,2010(21):163-163.
5
胡春润,石观海.
东方朔的《答客难》在文学史上的功创[J]
.求索,2008(2):186-188.
被引量:4
6
温志拔.
“道”、“势”之间:试论两汉设论文[J]
.龙岩师专学报,2005,23(1):46-47.
7
杨朝蕾.
“设论”文体新论[J]
.理论月刊,2015(2):60-64.
被引量:2
8
孟繁华.
文化差异与叙事伦理——评秦锦屏的小说创作[J]
.南方文坛,2015(5):122-123.
9
顾楠.
陈白尘研究综述[J]
.文教资料,2009(18):126-127.
10
李利芳.
儿童王国里的诗情守望——从汪晓军儿童文学的文化意蕴看他创作的得失[J]
.飞天,1997,0(6):109-112.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