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大学形象的重塑与传播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大学在注重内涵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学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良好的大学形象有助于增强大学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的内在发展动力和外部竞争力。大学精神、大学特色和综合实力是构成大学形象的关键要素,培养高质量人才、加强科研创新、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能有效推动大学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作者
孙彧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出处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79,共4页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关键词
大学形象
构成要素
塑造与传播
对策
分类号
G649.2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97
同被引文献
49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18
参考文献
7
1
沈红华.
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0,21(6):89-92.
被引量:28
2
吴剑平,高炜红.
我国大学形象战略论纲[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54-58.
被引量:8
3
金兼斌.
大众传媒中的大学形象[J]
.国际新闻界,2006,28(2):27-31.
被引量:15
4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28.
5
刘宝存.
何谓大学精神[J]
.高教探索,2001(3):13-15.
被引量:82
6
谢和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01.26.
7
储召生.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3-7-27.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李辉,钟明华.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2):116-120.
被引量:92
2
孙海涛,高炜红,吴剑平.
全球性大学排行榜中的世界一流大学[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16-23.
被引量:9
3
潘懋元教授在2006“高校形象建设论”上的发言[EB/OL].http://www. grnw. cn/content/2007 - 01/09/content_527883. htm,2007 - 01 - 09.
4
林坚.大学品牌价值如何估量[EB/OL].http: //bbs. bokee, com/Thread. 1. 496957. 177.3.1. html, 2008 - 09 - 15.
5
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刘志迎,张红斌,李勇.
论高等院校整体形象塑造与设计[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0(1):47-50.
被引量:3
7
荀振芳.
大学精神的守望与回归[J]
.江苏高教,2000(2):12-16.
被引量:29
8
刘亚敏.
大学精神探论[J]
.未来与发展,2000,21(6):61-64.
被引量:99
9
肖海涛.
大学何以为“大”[J]
.江苏高教,2001(2):21-24.
被引量:13
10
王冀生.
大学精神与制度创新[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6-11.
被引量:39
共引文献
197
1
周媛媛,王保华.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形象修复与舆情应对话语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2021(11):51-57.
被引量:16
2
王仁高.
组织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精神凝练与重塑[J]
.高等农业教育,2019(6):12-16.
被引量:1
3
卢勃.
论大学精神的承传与表达[J]
.高教论坛,2006(3):39-41.
被引量:6
4
林永成.
从政府、社会与大学的关系看大学精神的缺失与弘扬[J]
.南方论刊,2008(8):61-62.
5
龙春阳.
独立学院办学特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为例[J]
.文教资料,2007(1):15-16.
被引量:4
6
朱为鸿,强金成.
民办大学形象塑造的文化战略构想[J]
.现代教育论丛,2007(4):38-42.
被引量:1
7
王旭.
一般院校的特色建设思考[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21(z1):19-21.
8
黄岩.
对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几点思考[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7(3):54-58.
被引量:6
9
刘志伟,黄伟,耿传刚.
浅谈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96-99.
被引量:4
10
杨海.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浅析[J]
.黑龙江史志,2011(19):76-77.
同被引文献
49
1
付建中.
论大学形象的塑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11):21-23.
被引量:11
2
叶茂康.
公共关系:组织形象概念辨析[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6):74-78.
被引量:11
3
金兼斌.
大众传媒中的大学形象[J]
.国际新闻界,2006,28(2):27-31.
被引量:15
4
韩虹新.
学校形象及其塑造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06(20):41-42.
被引量:4
5
叶丽芳.
大学形象、大学品牌、大学声誉概念辨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4):4-6.
被引量:20
6
祁洪斌.
“高校形象建设论坛”在京举办[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93-93.
被引量:3
7
彭向刚.
弘扬大学精神 塑造良好形象[J]
.北京教育(高教),2007(2):4-5.
被引量:1
8
王霄冰.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2):237-244.
被引量:112
9
王鲁捷,高小泽,汤云刚.
高校形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7(3):77-79.
被引量:15
10
祁洪斌.
“高校形象建设论坛”简述[J]
.教育研究,2007,28(4):96-96.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9
1
袁广林.
大学校庆:文化与形象的再生产[J]
.教育评论,2011(4):9-12.
被引量:13
2
彭筱祎.
公共教育中的品牌形象管理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12(4):111-113.
3
丁黎明,张良力.
骨干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要素分析与实施路径——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
.职业时空,2013,9(6):5-9.
被引量:2
4
孙彧.
大学形象传播的理论视野与社会生态[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0):137-142.
被引量:1
5
杨健.
普通高校转型背景下河南省高校形象建设[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31-34.
6
孙正军.
高职院校形象建设的意义与方略[J]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2):55-58.
7
王东.
中国大学形象建设问题探析——卡迪夫大学形象建设的启示[J]
.关东学刊,2018(3):163-167.
被引量:1
8
吕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J]
.科教文汇,2020(16):11-12.
被引量:1
9
布尔古德.
当代大学的形象品牌设计[J]
.品牌,2015(7):43-43.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王明钦.
基本定位与创新路径:新时代中国大学的理想形象建设[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131-135.
2
吴进,葛敏.
培育校庆精神助力高教发展[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5(3):239-240.
被引量:1
3
杨丹.
浅议地方院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导入[J]
.文教资料,2014(3):93-94.
4
董勇.
大学校庆文化的反思[J]
.人力资源管理,2014(11):125-126.
被引量:1
5
杨红星.
试析大学档案对校庆功能的规范与调节[J]
.兰台世界(中旬),2015,0(2):51-52.
6
曾妍.
媒介视角下的我国大学形象传播刍议[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104-107.
7
许瑞.
牢记传统 放眼国际——中央音乐学院75周年校庆活动综述[J]
.人民音乐,2016(3):28-31.
8
倪扬.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庆文化构建探析[J]
.文教资料,2016(32):53-55.
9
王东.
中国大学形象建设问题探析——卡迪夫大学形象建设的启示[J]
.关东学刊,2018(3):163-167.
被引量:1
10
姜瑞华.
基于CI战略的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塑造探究——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东方企业文化,2014,0(10S):92-93.
被引量:1
1
认真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J]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7(21):31-33.
2
朱艳.
浅议如何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竞争力[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S1):74-75.
3
王丽君,刘瑞英,隋葳葳.
论高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6):104-104.
被引量:3
4
陈利敏.
高校应运用公共关系塑造与传播其外部形象[J]
.琼州大学学报,2006,13(3):28-29.
被引量:1
5
马超俊,吴琪琼.
试论网络媒体下的高校形象塑造与传播[J]
.网络财富,2009(18):147-149.
被引量:1
6
曹静,马岳,易琳.
浅谈微博在独立学院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运用策略——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J]
.商,2013(4):252-253.
7
吴小英.
高校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66-70.
被引量:5
8
李升华,龙清凤,王琛,李晓龙.
新建本科院校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96-197.
被引量:2
9
吴宇,胡瑞,韩玫.
浅析高校研究生会内部凝聚力现状与发展——以四川大学研究生会凝聚力调查为例[J]
.中国研究生,2013(12):49-50.
10
庄美连.
社交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莆田学院为例[J]
.莆田学院学报,2016,23(4):94-98.
高教探索
2010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