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大豆通报》
1999年第2期1-2,共2页
Soybean Bulletin
同被引文献39
-
1张德荣,王国琴,郭法申,代霞.大豆鼓粒及其与农业气象条件的关系[J].大豆科学,1993,12(1):8-14. 被引量:8
-
2李永忠.东北春大豆区一些主要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J].大豆科学,1989,8(1):107-111. 被引量:11
-
3苗以农.大豆高产潜力限制因素分析及高产类型设想[J].大豆通报,1994(1):23-24. 被引量:22
-
4翟瑞常,侯雪坤,张之一,辛刚.东北地区优质高产大豆的土壤和环境[J].现代化农业,1996(1):1-3. 被引量:6
-
5董丽华.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J].大豆通报,1996(1):15-15. 被引量:17
-
6王永茂,张颖,赵文清.岗地白浆土大豆亩产200kg产量构成生理指标及主要技术研究[J].大豆科学,1996,15(2):175-183. 被引量:2
-
7邹冬生,郑丕尧.大豆叶片光合、蒸腾等生理特性的品种间比较研究[J].大豆科学,1990,9(1):25-32. 被引量:17
-
8孙志强,田佩占,王继安.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血缘组成分析[J].大豆科学,1990,9(2):112-120. 被引量:29
-
9唐善德,盖钧镒,马育华.中国南方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等生理性状与产量的关系[J].大豆科学,1990,9(4):278-284. 被引量:19
-
10张贤泽.大豆不同品种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1986,12(1):44-47.
引证文献7
-
1刘春全,毕一立,王孝忠.大豆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关系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39-40. 被引量:4
-
2沈平.辽宁省大豆生产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10(2):14-15. 被引量:1
-
3崔俊生,杨宝胜,杨立国.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大豆通报,2001(1):4-4. 被引量:1
-
4董志新,李绍长,张煜星,刘建国,孟宝民,慕自新,李俊华.中国大豆生产发展和超高产研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2):170-172. 被引量:6
-
5李顺,刘连学,孔令波,崔崇高,周桂芳.三江平原低湿地大豆百亩超高产初报[J].大豆通报,2001(3):13-13. 被引量:4
-
6刘晓雪.入世对中国大豆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2(1):8-12. 被引量:4
-
7黄胜忠.中国大豆产业的贸易选择[J].农业与技术,2003,23(6):1-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1
-
1朱洪德,朱桂英.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154-159. 被引量:16
-
2李力,洪岚.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实选择[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2):23-28.
-
3于刃刚,郝念武.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引发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11):51-54. 被引量:3
-
4卢思慧,胡铁欢,曹金锋,张孟臣,徐泽茹,赵双进,高广居,吴凤训.河北省近年大豆生产形势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360-364. 被引量:6
-
5陈小林,杨文钰,陈忠群,王晶晶.不同施氮水平下净、套作大豆茎秆特征比较研究[J].大豆科学,2011,30(1):101-104. 被引量:16
-
6刘文志,尹效辉,隋文志.三江平原地区农田渍涝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及展望[J].现代化农业,2012(2):28-30. 被引量:1
-
7李茉莉,曹永强.辽豆系列大豆新品种选育目标回顾与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2(6):7-9.
-
8刘文志,隋文志,李鹏,于文清.改良剂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受渍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12(10):18-20. 被引量:2
-
9季平,张鹏,徐克章,徐晨,冯引弟,李大勇.不同类型盐碱胁迫对大豆植株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32(4):477-481. 被引量:24
-
10董志新,李绍长,张煜星,刘建国,李俊华,傅金民,黄金信.大豆源库间物质转化及同化物运输规律[J].新疆农业科学,2001,38(4):174-176. 被引量:2
-
1我国绿化苗木市场前景与生产对策[J].农技服务,2006(1):7-10. 被引量:1
-
2苟江.加速发展山区肉牛生产的思考[J].畜禽业,1998(11):51-52. 被引量:1
-
3翟虎渠,程式华.新时期我国发展稻米生产的对策[J].农民科技培训,2004(1):6-7.
-
4矫江.黑龙江省大豆高效益生产对策[J].大豆通报,1999(2):4-5. 被引量:3
-
5安志云.安志云副市长在杭州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对策研讨会上的讲话[J].杭州农业与科技,1998,0(3):1-4.
-
6杜萍,张磊.浅析长治市小杂粮产业生产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5):22-23.
-
7王延效,刘嗣新,张宪增,刘登银.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目标及生产对策[J].种子科技,2000,18(2):79-79. 被引量:2
-
8庞震凤.产粮大区的粮食生产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10(1):36-37. 被引量:1
-
9罗兵前.新形势下江苏省粮食生产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6):576-578. 被引量:4
-
10喻廷亮.浅析配额管理下的蚕种生产对策[J].西昌农业科技,2000(A02):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