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都市空间与文学意义生成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都市空间模式的改变是后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传统的物理空间开始具有了隐喻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从而变成了"意指空间"和"流动空间",而且在两者共同作用下超越物理空间和单纯精神空间的"第三空间"最终得以确立。这种空间异化的现实势必对寓于其中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从这个角度解释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想象的关系,乃至超文本文学的产生将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因此可以认为当下文学的意义生成机制已经开始"空间化"。
作者 韩伟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1,共6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韩伟.国内都市文化研究潜存的三种模式及其理论构建[J].社会科学,2009(6):179-186. 被引量:6
  • 2[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 3Pierre Bourdieu,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90 - 91.
  • 4[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417页.
  • 5N. Gable, Life The Movie: How Entertainment Conquered Reality, New York: Knopf, 1998, p. 4.
  • 6[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 7M. castells, 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al technoloq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 Oxford: Blackwell, 1989, p. 82.
  • 8H.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OX, UK ; Cambridge, Mass. , USA : Blackwell, 1991, p. 143.
  • 9胡冶平.《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 10[美]迈克·迪尔.《后现代都市状况》,李小科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二级参考文献45

共引文献137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