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57,共18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31
-
1邵燕君.“先锋余华”的顺势之作——由《兄弟》反思“纯文学”的“先天不足”[J].当代文坛,2007(1):14-17. 被引量:10
-
2张业松.如何评价《兄弟》[J].文艺争鸣,2007(2):82-83. 被引量:7
-
3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作家,2008,0(15):4-6. 被引量:7
-
4张学昕,刘江凯.压抑的,或自由的——评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J].文艺评论,2006(6):51-55. 被引量:8
-
5余华,张英.余华:《兄弟》这十年[J].作家,2005,0(11):2-11. 被引量:19
-
6周冰心.当代中国文学载道理想断想——近年来惯性、惰性、消极性叙事考察[J].南方文坛,2006(1):68-73. 被引量:5
-
7房伟.破裂的概念:在先锋死亡“伪宏大叙事”年代——来自《兄弟》的语境症候分析[J].文艺争鸣,2008(2):133-138. 被引量:5
-
8洪子诚.批评的尊严——作为方法的丸山昇[J].鲁迅研究月刊,2007(2):4-10. 被引量:4
-
9王宏图.《兄弟》的里里外外[J].扬子江(评论),2006(1):25-30. 被引量:7
-
10洪治纲,余华.回到现实,回到存在——关于长篇小说《兄弟》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6(3):30-35. 被引量:36
二级参考文献116
-
1白烨.近期文坛热点[J].南方文坛,2002(3):65-66. 被引量:3
-
2余华,张清华.“混乱”与我们时代的美学[J].上海文学,2007(3):83-89. 被引量:21
-
3王晓明.九十年代与“新意识形态”[J].天涯,2000(6):4-16. 被引量:27
-
4张炜.精神的背景——消费时代的写作与出版[J].当代作家评论,2005(1):152-153. 被引量:4
-
5杜鹏.《北京青年》周刊的营销策略[J].出版经济,2005(3):54-57. 被引量:1
-
6黄发有.因为尊重,所以苛求[J].南方文坛,2005(3):1-1. 被引量:6
-
7杨光祖.批评的伦理底线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5(6):69-73. 被引量:4
-
8林霆.《兄弟》(上)的生存意识与叙事伦理[J].小说评论,2006(1):64-67. 被引量:2
-
9洪治纲,余华.回到现实,回到存在——关于长篇小说《兄弟》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6(3):30-35. 被引量:36
-
10梁振华.《兄弟》:虚伪的“现实”[J].文艺争鸣,2006(3):67-71. 被引量:3
共引文献273
-
1郑贞,张韵菲,吴建.余华《兄弟》中的叙述类型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J].译苑新谭,2021,2(1):109-116.
-
2张旭东.在时间的风暴中叙述——读余华的《兄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2):1-37. 被引量:6
-
3王侃.别裁伪体亲风雅:“一点点”又论——余华“少作”诠疏之三[J].文艺争鸣,2022(9):128-136.
-
4申明秀.思想的疲软 语言的狂欢——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精神资源[J].小说评论,2008(S2):50-51. 被引量:1
-
5马丽娟.“余华现象”管窥[J].韶关学院学报,2008,29(11):80-82.
-
6陈丽霞.试论余华小说的民族性[J].时代文学,2009(6):9-10.
-
7杨小兰.论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J].社科纵横,2008,23(6):105-106.
-
8钱春芸.在生存与死亡中成长——论《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的成长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1):92-95. 被引量:6
-
9韩剑南.从审美距离看《兄弟》的接受差异[J].作家,2012(14):7-8. 被引量:1
-
10陈若蕾.把玩狂欢:彰显欲望的迷狂——论《兄弟》再现现实的一种策略[J].作家,2012(18):5-6.
同被引文献153
-
1沈婵娟.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被引量:7
-
2余华.三十岁后读鲁迅[J].青年作家,2007(1):22-25. 被引量:6
-
3李建军.真正的批评及我们需要的批评家[J].南方文坛,2002(2). 被引量:16
-
4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
5向荣.想象的中产阶级与文学的中产化写作[J].天涯,2007(1):179-185. 被引量:4
-
6刘保昌,杨正喜.先锋的转向与转向的先锋——论余华小说兼及先锋小说的文化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4):112-116. 被引量:9
-
7汪晖.无边的写作──《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序[J].当代作家评论,1999(3):37-45. 被引量:12
-
8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48
-
9摩罗.破碎的自我:从暴力体验到体验暴力──《非人的宿命──论〈一九八六年〉》之一[J].小说评论,1998(3):58-65. 被引量:8
-
10陈晓明.被历史命运裹胁的中国文学──1987—1988年部分获奖及其落选小说述评[J].当代作家评论,1995(3):64-6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9
-
1向荣.诗性正义:文学在消费时代重建社会关系的首要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12(8):139-147. 被引量:2
-
2王侃.余华文学年谱[J].东吴学术,2012(4):108-121. 被引量:8
-
3王侃.“窄门”里的宽广——余华论[J].中国作家(文学版),2012(8):132-138.
-
4王侃.批评家的立法冲动:资本转账与学理包装——近十年文学批评辨谬之一[J].文艺争鸣,2012(10):6-13. 被引量:2
-
5王侃,刘琳.“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J].文艺争鸣,2015(3):58-87. 被引量:7
-
6汪宝荣,全瑜彬.《兄弟》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评价与接受--基于全套英文书评的考察[J].外国语文,2015,31(4):65-71. 被引量:7
-
7汪宝荣,全瑜彬.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策略——基于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考察[J].山东外语教学,2017,38(2):90-97. 被引量:9
-
8汪宝荣.中国文学译介传播模式社会学分析[J].上海翻译,2019(2):1-6. 被引量:45
-
9全瑜彬.Yu Hua’s Brothers in and out of China:A Critical Review[J].校园英语,2015(17):247-249.
二级引证文献78
-
1车红梅.《音乐会》:多重见证下的诗性书写[J].华夏文化论坛,2022(2):120-127.
-
2翟文慧.《边城》英译的副文本考察——以金介甫译本Border Town为例[J].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2,20(4):103-108.
-
3汪宝荣.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述评[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9,0(1):68-78. 被引量:5
-
4熊紫沁.基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红高粱家族》英译研究[J].新纪实,2021(10):87-91.
-
5黄平.机制创新·人文视野·学术品性——《东吴学术》与学术期刊的革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4):183-188.
-
6闫海田.当代文学历史化的有益尝试——论《东吴学术》“年谱研究”的意义[J].当代文坛,2014(4):130-133. 被引量:7
-
7杨辉.“大文学史观”与贾平凹的评价问题[J].小说评论,2015,0(6):66-74. 被引量:5
-
8旷新年.穿制服的“作家”:解读阎连科[J].文艺争鸣,2016(2):55-76. 被引量:6
-
9布莉莉,黄发有.《东吴学术》“学术年谱”与当代文学史料研究[J].小说评论,2016,0(3):108-113. 被引量:3
-
10欧璇雨.童年经验对余华小说创作影响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6):65-67.
-
1于勇成,王首历.花落,水流红——2008年余华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60-65. 被引量:1
-
2涂昊.教育功能:文学无可回避[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19(4):85-89.
-
3崔溥,李欧.本雅明:流亡的先知[J].世界文化,2009(3):8-9.
-
4梁庆华.浅谈文学与哲学的结合[J].河池师专学报,1991,11(4):44-48.
-
5洪流.关于尴尬[J].新青年(珍情),2002,0(5):39-39.
-
6邰科祥,李继高.美玉岂无暇──贾平凹创作隐患访谈录[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5(4):61-63. 被引量:1
-
7陈家坪.作为公器的批评——从一部“流产”的80后诗选谈起[J].江南(诗),2013(2):92-96.
-
8梁天明.戏说王朔[J].雨花,2001,0(2):45-47.
-
9谢丽.幻美旅者的批评之旅——唐湜1940年代作家论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1-25. 被引量:1
-
10翟业军.波谲云诡的革命颂歌 论刘恒《逍遥颂》[J].上海文化,2009(6):46-5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