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81,共21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35
-
1胡适.《水浒传考证》,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2胡适:《不朽》,《四十自述》.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44页.
-
3胡适.《自由主义是什么?》,载《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香港:自由中国出版社,1950.页25-28.
-
4梁漱溟.《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全集》第4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524页、第534页.
-
5余英时.《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现代学人与学术,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6,页467.
-
6胡适.《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载《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香港:自由中国出版社,1950.页13-17.
-
7周质平.《难进而易退--胡适的大使岁月》,《胡适的情缘与晚境》.安徽:黄山书社,2008.页226-249.
-
8《四十年来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留下的抗暴消毒力量》,载《胡适手稿》,第9集,台北:胡适纪念馆,1970.页4930.
-
9袁宏道.《叙小修诗》,《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书局,1964.页5.
-
10胡适.《新生活》.《胡适文存》第一集.台北:远东,1968.页724-726.
二级参考文献2
-
1杜春和编,胡适.胡适家书[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
2曹伯言等.胡适年谱[M]安徽教育出版社.
共引文献45
-
1阮咏梅.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4(4):180-185.
-
2叶青.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分化与嬗变[J].东南学术,2004(3):158-168. 被引量:4
-
3戴燕.“写实主义”下的文学阅读 中国文学史经典的生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2):1-28. 被引量:10
-
4高玉.重审"五四"白话文学理论[J].学术月刊,2005,37(1):70-75. 被引量:3
-
5何卫青.叙事时代的抒情[J].浙江学刊,2001(1):66-69. 被引量:2
-
6薛毅.论鲁迅的文化论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21-53. 被引量:1
-
7宋益乔,刘东方.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J].文学评论,2006(3):158-164. 被引量:2
-
8王平.《水浒传》明清诠释之比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7(5):5-12. 被引量:1
-
9陈国恩.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J].文学评论,2006(6):176-180. 被引量:6
-
10庄锡华.论胡适文艺思想的三大矛盾[J].江苏社会科学,2007(3):180-186.
同被引文献98
-
1张颐武.闲适文化潮批判——从周作人到贾平凹[J].文艺争鸣,1993(5):13-19. 被引量:23
-
2陈煜斓.林语堂与国学(笔谈)——林语堂的国学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106-108. 被引量:2
-
3王瑾,黄国文.接触语言学视角中的翻译——广州报章翻译现象分析[J].中国翻译,2006,27(5):67-71. 被引量:13
-
4彭春凌.“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生成与转向:顾颉刚的思路及困难[J].云梦学刊,2007,28(1):19-24. 被引量:10
-
5林语堂.怎样洗练白话入文.人间世,1934,(13).
-
6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底变迁》[J].语丝,.
-
7林语堂.《汉字索引制说明》[J].新青年,1918,4(2).
-
8林玉堂:《科学与经书》,《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923年12月1日.
-
9林语堂:《林语堂自传》,工爻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4页
-
10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A]..《艺术与生活》[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引证文献6
-
1李平,胡兰.再论张爱玲的林语堂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3(12):51-52. 被引量:2
-
2彭春凌.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的语文运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2):37-58. 被引量:6
-
3谢辉.翻译、多语文本与身份认同——林语堂汉语散文中的多语现象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7,38(5):104-110. 被引量:4
-
4凤媛.林语堂圣约翰时期的语言文学观考论(1911—1916)[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82-91. 被引量:4
-
5阮晓庆.应潮与逆潮:激变时代林语堂的思想转变及心路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22(1):153-160.
-
6肖百容,谢诗婷.通向“我之所是”的浮槎:论林语堂对生活哲学的觅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1):119-124.
二级引证文献15
-
1殷瑶,李平.从Stale Mates看张爱玲的文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5):62-63.
-
2王东.评程青的长篇小说《最温暖的寒夜》[J].文学教育,2014(23):110-111.
-
3程晓娟,吴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文本多语化翻译思考[J].现代交际,2018(23):75-76.
-
4凤媛.林语堂圣约翰时期的语言文学观考论(1911—1916)[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82-91. 被引量:4
-
5蔡筱雯.副文本视角下的译者伦理研究——以《射雕英雄传》译者郝玉青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21,42(2):125-135. 被引量:4
-
6杨伟忠.林语堂与白话文运动[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1):93-98.
-
7湛晓白.现代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汉字拼音化实践——以国语罗马字为中心的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1-125. 被引量:4
-
8余来明,严欢.西方文学教育与近代中国新文学--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教育为例[J].文艺理论研究,2022(1):72-83.
-
9高永安.“林语堂之谜”及其博士学位论文平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2(2):175-186. 被引量:1
-
10杨柳.林语堂发表的首篇作品——兼论其早年的中国文化观[J].文艺争鸣,2022(3):82-87. 被引量:1
-
1张健.两个面向 三个突出[J].社会科学论坛,2006(5):102-103.
-
2诗风.小艾:非一般的自由快乐[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7(6):44-45.
-
3德治.旅行中找回童心[J].旅游纵览,2011(6):3-3.
-
4刘子凌.论中国现代戏剧中写实主义的起源及其两个面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4):66-75.
-
5徐漫.文学和哲学的接壤之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148-149. 被引量:1
-
6於可训.主持人的话[J].小说评论,2002(3):26-27. 被引量:2
-
7残雪,朱维基.《神曲》新解·炼狱篇[J].青年文学,2012(13):106-115.
-
8邓晓芒.《在天上看见深渊》跋[J].书屋,2011(4):65-70. 被引量:2
-
9黄春丽.析济慈的《秋颂》[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1,0(4):13-14.
-
10郭梅.谈《简爱》中的女性意识[J].俪人(教师),2015,0(14):184-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