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科学对待DNA证据的证明力 被引量:3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DNA证据已经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新一代证据之王",被供奉在神坛上。然而,揭开DNA证据的真实面目,我们却发现:DNA鉴定的理论前提存在例外,得出的是概率而非确定性结论,且鉴定结论存在误差和错误。因此,DNA证据并非绝对可靠;在很多情况下,DNA证据都会失真。科学对待DNA证据的证明力,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DNA证据观,确立和完善DNA证据的质证和认证机制。
作者 陈学权
出处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61,共12页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07JC820013) 对外经贸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6

  • 1[美]霍华德·科曼、艾利克·史威森.《法庭上的DNA》,何美莹泽,台湾商业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 2[英]麦高伟等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
  • 3吴洙麓.“人造多胞胎之灾”,载《北京科技报》2009年10月12日.
  • 4[美]JohnM.Butler.《法医DNA分型》,侯一平等译,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 5陈学权.刑事程序法视野中的法庭科学DNA数据库[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6):52-61. 被引量:11
  • 6袁丽.论DNA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研究[J].中国司法鉴定,2008(3):79-82. 被引量:7
  • 7杨焕明.《生命大揭秘--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 8[法]帕特里克·波诺.《无所不能的警探--科技与犯罪的较饿》,戴怀南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 9王磊、包建明.“司法部赴澳大利亚司法鉴定考察报告”,载杜志淳、霍宪丹主编.《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 10雷捣.“强奸案DNA鉴定出差错,‘嫌疑人’讨清白苦无门”,载《法制日报》2004年4月14日(第9版).

二级参考文献29

  • 1刘大洪.基因技术与隐私权的保护[J].中国法学,2002(6):74-81. 被引量:33
  • 2[意]贝卡利亚著 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 3HUGO伦理委员会 邱仁宗译.“关于DNA取样:控制和获得的声明”[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
  • 4Richard Willing, Mismatch Calls DNA Tests Into Question, USA TODAY, Feb. 8, 2000.
  • 5Eric T. Juengst,DNA, Personal Privacy, and Social Justice,75 CHI. KENT. L. Bey. 50 (1999) ,P69.
  • 6Alabama Code 36 - 18 -31 (2004).
  • 7Allison Puff,An International DNA Database: Balancing Hope, Privacy, and Scientific Error, 24 B.C. Int'l & Comp. L. Rev. 350 ( 2001 ), P358.
  • 8许恒达著.《科学证据的后设反省--以刑事程序上的DNA证据为例》,台湾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 9李永然主编.《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规》,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 10Allison Purl,An International DNA Database: Balancing Hope, Privacy, and Scientific Error, 24 B.C. Intl & Comp. L. Rev. 350 (2001) ,P365.

同被引文献274

引证文献3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