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新诗的“失范”及其与传统诗学联接的可能性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期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四),共四篇文章。我们很高兴的是,这个笔谈正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兴趣和关注。李怡教授和张传敏、段从学、熊辉诸博士都对笔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的确,如段从学所讲,新诗的"变"与"常",实际上是审视新诗的"变"的问题。永远的对美的新向往,也就是"变",是诗的美学本质。"变"就是活力,"变"就是生命。但是,李怡说,现在新诗似乎在"变"的路途上一路狂奔,对于"常"——诗歌之"常",中国诗歌之"常",有所忽略,"变"与"常"的正常生态出现严重失衡。似乎是回答李怡的"怎样的‘常’才是有效的"的问题,张传敏的文章提出,新诗重建要将传统诗歌所形成的审美要件"考虑"进去,重建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的联系。也似乎是回答李怡的问题,熊辉的文章提出新诗重建要将域外诗学所形成的审美要件"考虑"进去,重建中国诗学与域外诗学的联系。本期文稿出现了对既往的笔谈文章的引用和回应,这是一个好现象,使得我们的讨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寻求深度的可能。希望后来者予以注意。
作者 张传敏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49,共3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胡适.寄陈独秀[G]//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33.
  • 2胡适.逼上粱山[G]//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7.
  • 3鲁迅.扁[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88.
  • 4谭五昌.我看新诗的“变”与“常”[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23-25. 被引量:3
  • 5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64
  • 6吕进.新诗的"变"与"常"[N].人民日报,2010-03-26.
  • 7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M]//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8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C]∥戴望舒诗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共引文献27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