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刍论唯科学主义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的唯科学主义是随着我国近代救亡图存而向西方学习中所形成的、并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有所发展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分析其与科学精神的背离,有助于祛除现代迷信,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分离与冲突,进而使我国走出一条避免西方现代性弊端的现代化之路。
作者
李玮
机构地区
商丘师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出处
《理论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9-40,68,共3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关键词
唯科学主义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现代化
分类号
G3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R·G·欧文.唯科学主义.人与宗教[M].费城.1952(英文版):20.
2
J·韦莫斯.唯科学主义的本质与起源[M].麦韦克.1944(英文版):1-2.
3
《海国图志》卷二.
4
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李喜所.饮冰室文萃序言[M]//.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3,4.
6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M]//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42.
7
吴海江.
中国现代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对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12):41-46.
被引量:17
8
[英]斯诺 陈恒六 刘兵译.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74.
二级参考文献
8
1
阿芒.
关于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若干想法[J]
.哲学研究,1986(1):71-72.
被引量:4
2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J]
.科学与社会,1999(1):50-54.
被引量:33
3
李慎之.
什么是中国现代学术经典[J]
.开放时代,1998(5):5-14.
被引量:27
4
胡新和.认清国情 两课并补[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01).
5
朱亚宗.毛泽东与邓小平科技价值观之比较[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5(01).
6
《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编辑组编,吴大猷.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7
梁启超 著,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8
孟凡茂.
诺贝尔奖,拒绝口号[J]
.科技导报,1999,17(4):13-1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30
1
廖晓梅.
中国近代以来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探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S1):160-161.
被引量:1
2
吴海江.
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负面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10):31-35.
被引量:11
3
吴海江.
文化自觉与科学创新[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2):23-27.
被引量:3
4
田克俭.
科学精神与民族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3):227-231.
被引量:2
5
蔡海榕.
中国近代科学中的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形成的地域文化因素——试论吴越文化与岭南文化对中国近代科学精神气质的影响[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34-39.
被引量:3
6
夏劲,张弘政.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科学精神缺失的文化视角探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4):34-39.
被引量:5
7
阎凤桥.
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特性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3):64-69.
被引量:36
8
吴海江.
“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5):88-93.
被引量:10
9
黄书光.
论清末民初新旧德育观的博弈[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32-37.
10
隋淑芬,余灵灵.
新制度生成新民德——严复梁启超对新民德路径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07(3):7-1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
1
徐生.
唯科学主义的贫困[J]
.文教资料,2007(12):103-104.
被引量:2
2
成有信 等.现代教育引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3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7.
4
[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
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
俞启定,和震.
职业教育本质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5(27):5-10.
被引量:52
8
孟维伟,朱昌华.
论唯科学主义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9):52-53.
被引量:1
9
张弛.
冲突与融合:职业教育专业论与普通论课程理念[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5(3):74-79.
被引量:4
10
陈冬花.
科学主义与唯科学主义——兼论科学主义的发展趋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7):132-133.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孙惠丽,林瑞华.
唯科学主义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及其超越[J]
.职教论坛,2014,30(7):72-74.
1
许文路.
辩证看待科学[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4(11):186-186.
2
刘杰.
“头条背后的故事”之十七:把脉[J]
.新闻战线,2017(4):115-118.
3
徐昕.
科学史视野下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5):121-123.
4
本期精彩言论[J]
.基础教育,2005,2(6):4-5.
5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J]
.办公室业务,2013(1):20-20.
6
薛风平,沈贵荣,陆惠民.
我国近现代的科学与迷信[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3):92-96.
被引量:1
7
孙传钊.
阿伦特两论[J]
.中国图书评论,2007,30(1):40-48.
被引量:5
8
王殿华,杨扬.
从科学创新与传播看科学的平衡发展[J]
.科技传播,2010,2(6):1-2.
9
张凤英.
略论《申报》及其文献价值[J]
.图书与情报,1988(4):62-66.
10
王殿华.
现代迷信的流传与科学传播的误区[J]
.社会科学家,2005,20(S2):9-10.
理论导刊
2010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