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职院校主辅修教学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推行主辅修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文章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实行辅修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高职院校资源、生源等各方面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尤其针对办好辅修的关键,即课程体系设置,从专业及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作者
曹江英
机构地区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
出处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年第7期143-144,共2页
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主辅修
课程体系
分类号
G42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6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5
1
崔荫.
高职院校“双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52-55.
被引量:5
2
沈弥雷.
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教学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8(11):69-70.
被引量:5
3
张文喜,刘宏凯,史洪飞.
浅谈办好公关辅修专业的几点体会[J]
.石油教育,2001(4):89-90.
被引量:1
4
刘崧.
关于“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的探索[J]
.科技信息,2007(10):24-24.
被引量:14
5
边士洪.
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0(2):95-96.
被引量:30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刘华东,郝志杰.
双学位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
.石油教育,2004(4):31-34.
被引量:5
2
张红岩.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关于高等学校双学位及主辅修制度的思考[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3B):158-158.
被引量:5
3
黄清,林继中.
推行“相对主辅修制”的改革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1):29-30.
被引量:6
4
朱红.
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北京教育(高教),2006(2):40-42.
被引量:16
5
丁善耘.
对我国高校第二专业现状的思考[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162-164.
被引量:15
6
尉健慧.
推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的实践[J]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16(4):73-74.
被引量:8
7
刘崧.
关于“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的探索[J]
.科技信息,2007(10):24-24.
被引量:14
8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9
楼盛华,王芳.
努力推进选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2):24-25.
被引量:3
10
卢晓东,宋鑫,王卫,董南燕.
大学本科培养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作法与相关问题探讨——北京大学的个案[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3(10):88-92.
被引量:23
共引文献
46
1
明小渠,刘黎.
四川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21-21.
被引量:3
2
沈弥雷.
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教学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8(11):69-70.
被引量:5
3
韩雪峰,肖于波.
开设辅修专业,培养新型复合人才[J]
.中国校外教育,2009(4):51-51.
被引量:5
4
沈弥雷.
对高职院校主辅修制教学模式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9,25(02Z):26-28.
被引量:4
5
邓责梦,刘济科.
关于辅修、双专业和双学位培养工作的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09(5):114-117.
被引量:12
6
刘志维.
实施双学位模式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7.
7
柳亮,莫书荣,陈罡,农汉红,容敏华,俞师,黄李凤.
高校双学位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4):154-155.
被引量:9
8
冷向宇,马沛,颜新文.
高校辅修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3):41-43.
被引量:7
9
朱霖,吴晓红,汪长如.
校校合作培养复合型专科层次医学管理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0(3):40-41.
10
王凤玲,孔林涛.
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J]
.中国轻工教育,2011,14(4):45-47.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4
1
David Boud and Nicky Solomon. Work-based learning a new higher education [M].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1.- 38.
2
沈弥雷.
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教学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8(11):69-70.
被引量:5
3
沈弥雷.
对高职院校主辅修制教学模式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9,25(02Z):26-28.
被引量:4
4
鲍威.
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27-44.
被引量:88
引证文献
2
1
莫依瞳.
高职院校试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文秘专业主辅修的可行性探索[J]
.广西教育,2013(11):57-58.
被引量:1
2
邓耀彩.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3-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徐建忠.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开设“辅修专业”的教学研究[J]
.全国商情,2014,0(22):31-33.
2
黄平槐.
论高职教育“工、商融通”型人才规格的缘起与培养——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3(1):75-77.
被引量:2
1
李朝中.
护理专业辅修药剂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98-99.
2
朱凌云.
我国高师培养模式探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73-74.
被引量:1
3
大学“辅修专业”这把就业钥匙功效之争[J]
.年轻人(A版),2017,0(2):50-51.
4
谌晓芹,曾宝成,向文江.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5):61-63.
被引量:2
5
刘玲利.
关于会计学辅修专业设置的几点思考[J]
.会计之友,2008(19):99-99.
6
包龙生,张军,于玲.
应用型本科生辅修专业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9):37-38.
被引量:1
7
金长泽,王慧民.
乐山师专主辅修教学改革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1991,6(4):20-25.
8
翟成蹊.
跨校辅修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满意度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5):56-58.
9
包龙生,李艺明,于玲.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方法[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19-321.
被引量:4
10
郑继兴,王维,王铁,苗雨君.
高校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实践研究[J]
.科教探索,2008(11):1-2.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