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
出处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7年第2期33-37,共5页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二级参考文献1
-
1(瑞士)荣格(Jung,C.G.)著,成穷,王作虹.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三联书店,1991.
共引文献161
-
1王侃.别裁伪体亲风雅:“一点点”又论——余华“少作”诠疏之三[J].文艺争鸣,2022(9):128-136.
-
2吴卫华.《文城》与余华对传统的再发现[J].华中学术,2021(3):115-123. 被引量:1
-
3向荣.中国先锋小说的终结与蜕变[J].山花,2008(16):143-161.
-
4石慧.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29-32. 被引量:2
-
5刘永涛,欧阳文章.从“极致”到“无比单纯”的叙事——论《圣经》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J].山花,2006(6):129-136. 被引量:2
-
6姜智芹.影响与接受——卡夫卡之于中国新时期作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72. 被引量:5
-
7文贵良.文学汉语:想像与实践[J].华文文学,2005(5):56-61. 被引量:2
-
8董颖.解读暴力世界——揭开《一九八六年》的面纱[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20-21.
-
9王敦.在“冷血”与“温情”之间穿行的小说叙事——兼谈余华小说叙事的民间审美文化取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0):3-5.
-
10董颖.余华的个人生活经验对其作品中人物主体性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3):65-66.
-
1伍茂国.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J].阅读与写作,2007(6):7-9. 被引量:2
-
2陈永春.富有创新精神的叙事——论余华小说叙事内容的转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5):29-32. 被引量:2
-
3储阿敏.论《江南三部曲》的叙事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4):66-70.
-
4陈映实.论铁凝的不打旗号[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67-69.
-
5苏哲.穆时英小说创作论[J].喀什大学学报,2016,37(4):86-89.
-
6潘海鸥.论90年代新写实小说叙事的变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42-46.
-
7于淑静.论当代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现代性困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1):66-75. 被引量:2
-
8康哲峰.两颗核桃[J].新故事,2010(19):73-73.
-
9过哲峰.做你喜欢做的事[J].冶金企业文化,2006(1):61-61.
-
10吴雪丽.从晦暗到澄明——论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9(5):49-54.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