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张迷”的“团圆”——论张爱玲后期叙事风格的转变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1940年代的《封锁》、《留情》等作品,到1950年代后的《相见欢》、《浮花浪蕊》、《色戒》,再到《同学少年都不贱》和《小团圆》(写作时间先后尚有争议),张爱玲这些小说的叙事风格有着明显的转变———由注重故事情节的书写向注重自身苍凉心境与人生体验的转变。分析这些作品的演进,能培养我们对张爱玲后期文风的认同,消解接受障碍,收获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能够帮助我们走入张爱玲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个完整、立体的创作者形象,使得喜爱她的读者认识到一个真切的张爱玲,从而达到"张迷"们的"团圆"。
作者 赵菏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3-225,共3页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周瘦鹃.《写在紫罗兰前头》[J].紫罗兰,1943,(5).
  • 2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44,(11).
  • 3张爱玲.自己的文章[G] //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3.
  • 4张爱玲.鸿鸾禧[G] //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
  • 5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6谢有顺.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青年作家,2008(9):33-41. 被引量:4
  • 7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G] //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 8张爱玲.相见欢[G] //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共引文献16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