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建立“罗学”及其它——《三国演义》研究三题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关于建立“罗学” 我所谓“罗学”,是指研究罗贯中的学问。或以为研究罗贯中,就大家研究下去好了,为什么还要立一门“罗学”?又果然要有一门“罗学”的话,随着研究的扩大深入,水到渠成,“罗学”自然就会有了;火候未到的时候,提倡云云,无乃多事?其实不然。
作者
杜贵晨
机构地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7期17-19,共3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文学评论
文学作品
分类号
I207.413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5
1
均耀.《慈竹居零墨·红学》,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415页.
2
杜贵晨.
《金瓶梅》研究不妨有一个“笑学”[J]
.古典文学知识,2009(6):141-143.
被引量:1
3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97-318页.
4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培恒、马美信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
杜贵晨.
古代数字“三”的观念与小说的“三复”情节[J]
.文学遗产,1997(1):109-111.
被引量:22
共引文献
21
1
李利.
元杂剧数字“三”探析[J]
.神州,2014(5):33-34.
2
彭晓丹.
以“三国演义”为例分析古代小说的“三”字情结[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7).
3
骆志方.
简论《西游记》创作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0):75-78.
4
杜贵晨.
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J]
.明清小说研究,2001(3):5-26.
被引量:6
5
李磊.
三阴三阳学说文化哲学探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74-77.
被引量:3
6
郭静.
《聊斋志异·胭脂》与“三复情节”[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1):16-17.
7
钟发远.
古代文化语境中的“三年”[J]
.中华文化论坛,2010(2):74-79.
8
程刚.
《周易》影响文学的七个层次——《周易》与文学关系研究综述[J]
.天府新论,2012(1):150-156.
被引量:3
9
杜贵晨.
“三而一成”与中国叙事艺术述论[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32(1):50-62.
被引量:9
10
杜贵晨.
《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J]
.殷都学刊,2002,23(1):87-9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7
1
杜贵晨.
“文学数理批评”论纲——以“中国古代文学数理批评”为中心的思考[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1):3-11.
被引量:10
2
杜贵晨.
《西游记》与泰山关系考论[J]
.山东社会科学,2006(3):53-59.
被引量:8
3
杜贵晨.
孙悟空“籍贯”、“故里”考论——兼说泰山为《西游记》写“三界”的地理背景[J]
.东岳论丛,2006,27(2):128-136.
被引量:8
4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
刘世德.在《罗贯中全集》与全国二十一届三国演义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题为《关于建立"罗学"》.
6
杜贵晨.
关于建立“罗学”[J]
.古典文学知识,2011(3):153-156.
被引量:3
7
杜贵晨.
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J]
.中国社会科学,2002(4):162-174.
被引量:34
引证文献
1
1
杜贵晨.
“罗学”新论——提出、因由、内容与展望[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7-1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朱仰东.
“罗学”散论——由杜贵晨先生“罗学”的提出说开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1):9-13.
被引量:2
2
王建平.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特色栏目“明清小说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3):23-25.
被引量:1
1
沈伯俊.
一九九八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J]
.天府新论,1999(5):91-94.
2
沈伯俊.
二○○○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15(5):1-3.
3
潘承玉.
《三国演义》二题[J]
.明清小说研究,1992(2):85-95.
4
王述昌.
荆州与《三国演义》研究[J]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2(6):128-128.
5
沈伯俊.
一九九九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4(7):43-45.
6
竺洪波.
“反英雄”:《三国演义》的当代性阐释[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4):64-69.
7
张瑞虹.
论“迷惘的一代”思想中的悲观和虚无色彩——以《太阳照样升起》为例[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7):12-13.
被引量:1
8
陈辽.
实行八个“并举”开创《三国演义》研究新局面[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75-78.
9
沈伯俊.
《三国》三题[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4(1):4-5.
10
何红梅.
十年来《三国演义》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述要[J]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1):23-29.
被引量:1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