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华语传播学者:传播民族志的缘起及现状——文献梳理与回顾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首先就民族志法于传播学领域的实际运用进行了简单的文献回顾。其次,该文就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进行了回顾,其后列出华语传播学界归纳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三个学派,但同时指出,西方传播学界的"研究传统"而非方法论。最后,笔者就何为传播(学)、民族志,以及传播民族志等进行了相应文献的归纳整理,并就华语传播学界传播民族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
作者
方振武
机构地区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东南传播》
2010年第8期115-117,共3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传播(学)
传播民族志
文献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吴飞.也谈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中国传媒报告,2005,(4):115-115.
2
常燕荣,蔡骐.
民族志方法与传播研究[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22-25.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蔡骐,谢莹.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J]
.新闻大学,2004(80):28-32.
被引量:21
2
Chris Howell.查看详情,2000.
3
Silverman D.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4
Silverman D.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1993.
5
Philipsen G.Speaking Culturally : Exploration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1992.
6
Pearce W B;Cronen V E.Communicaztion , Action ,and Meaning : The Creation of Social Realities,1980.
7
Anderson J A.Communication theory :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1996.
8
Alasuutari,P.Introduction: Three Phases of Reception Studies,1999.
9
Chris Barker.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
10
Klaus B Jensen;Nicholas W Jankowski.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质化取向.
共引文献
15
1
连水兴.
传播学研究: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J]
.东南传播,2007(5):63-64.
2
海阔.
国际传播人种学研究的新视野[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154-158.
3
梅琼林,连水兴.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J]
.南京社会科学,2007(6):97-105.
被引量:4
4
梅琼林,连水兴.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J]
.学术研究,2007(7):148-152.
被引量:1
5
王知津,肖蔷.
基于民族志方法的个人信息管理行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2-5.
被引量:8
6
邵慧.
论中国动漫产业受众的“族群”生态[J]
.今传媒,2011,19(3):68-70.
被引量:1
7
张国华,雷雳.
在线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展望[J]
.心理研究,2012,5(3):20-25.
被引量:2
8
庄金玉.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传媒与受众研究——文化研究视角[J]
.理论界,2012(10):154-156.
9
何莲.
侗族大歌题材纪实类影视创作之反思[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9-84.
被引量:2
10
胡玉荣.
民族志方法研究民族法学的意义[J]
.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3):50-53.
同被引文献
32
1
容观■.
文化传播与传播论派──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之三[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4):20-24.
被引量:4
2
潘永.
从民族志学科到民族语言交际学:语言与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17(3):1-8.
被引量:7
3
王铭铭.
传媒果代与社会人类学[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4):45-51.
被引量:17
4
翁乃群.
重新认识质性研究在当下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人类学应用研究为例[J]
.民族研究,2007(6):60-70.
被引量:14
5
李春霞,彭兆荣.
媒介化世界里人类学家与传播学家的际会:文化多样性与媒体人类学[J]
.思想战线,2008(6):13-19.
被引量:21
6
毛冷蕊.
象征、互动与媒体介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人类学解析[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3):76-79.
被引量:3
7
巴胜超.
“传媒人类学”辨析[J]
.世界民族,2012(1):44-51.
被引量:7
8
蔡骐,常燕荣.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9(2):16-22.
被引量:27
9
张放.
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方法论视野下“受众民族志”的重新定位及其当代意义[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2):27-38.
被引量:8
10
王铭铭.
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J]
.学术月刊,2015,47(3):129-140.
被引量:46
引证文献
1
1
王家东.
传播学与人类学学科交叉的研究版图[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4):174-18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王林.
国家安全学下的国家安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情报杂志,2022,41(3):102-107.
被引量:7
1
陈昌凤.
微媒体时代,华语传播的新纪元[J]
.新闻研究导刊,2012,3(11):15-17.
被引量:1
2
赵月枝.
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
.新闻大学,2008(2):9-16.
被引量:78
3
林小榆,王玉玮.
融媒时代华语传播新趋势与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2013首届华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暨融媒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发展研讨会综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2):134-136.
被引量:9
4
李耘耕.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9):100-110.
被引量:9
5
赵云泽.
华语传播的话语整合与意象重构--以CCTV4《华人世界》为研究对象[J]
.国际新闻界,2008,30(4):38-42.
被引量:1
6
郑翠恒.
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华语节目如何缩短距离、有效沟通[J]
.东方艺术,2010(S1):88-89.
东南传播
2010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