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审美公众理论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超越了传统艺术理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面对审美对象的人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人类的普遍性。审美对象在更高的层次把人们集拢在审美的大家庭里。在这一层次,尽管个人仍是个人,却与社会他人有休戚与共之感。
作者 潘智彪
机构地区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5,共6页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诗何以群--文艺活动中的审美社会学研究"(06HJ-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法]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1,74,82,74,73页.
  • 2[法]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115,114-115,36,267,84,374,376页.
  • 3[法]杜夫海纳著,孙非译.《美学与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4页.
  • 4[关]斯金纳.《科学与人的行为》,转引自威尔逊等.《论观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 5[法]布尔迪厄.《区分: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转引自朱立元等.《西方美学通史》第7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73页.
  • 6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关和关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8页.
  • 7[法]杜夫海纳著,孙菲译.《关学与哲学》,第53-54页.
  • 8苏宏斌.论现象学的主体间性文艺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1):67-71. 被引量:3
  • 9[德]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 10[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9,49页.

二级参考文献7

  • 1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4-23. 被引量:25
  • 2吴承学.《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J].文学评论,2005(3):136-145. 被引量:25
  • 3.[A].施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 4乔治·普莱.郭宏安译.批评意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 5杜夫海纳.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 6.[A].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 7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共引文献318

同被引文献11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