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特点,指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职业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就业形势下,我国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
作者
袁永红
李彬
机构地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
2010年第9期85-86,共2页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措施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4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4
1
刘建国,徐炜.
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50-51.
被引量:16
2
张金华.
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42-43.
被引量:8
3
舍娜莉.
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23(4):83-86.
被引量:13
4
杨伟国.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DB/OL].2008-11-10.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滕玉梅.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
.理工高教研究,2003,22(3):82-83.
被引量:47
2
冯泽永.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
.医学教育探索,2004,3(4):9-12.
被引量:20
3
金自如.
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
.教学研究,2005,28(4):313-316.
被引量:17
4
贾文华.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
.成人教育,2006,26(4):46-47.
被引量:24
5
黄宇.
新形势下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J]
.高教论坛,2006(2):3-5.
被引量:9
6
姜维,张玉新.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研究[J]
.中国冶金教育,2006,11(3):61-62.
被引量:8
7
董玉梅.
转型期大学生的选择性失业与就业分析[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4):112-115.
被引量:7
8
易忠.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0(11):89-90.
被引量:34
9
池忠军,.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8(2):57-60.
被引量:73
10
石远吉.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自卑心理的产生及教育对策[J]
.广西高教研究,2000(3):89-92.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34
1
李玉珍.
构建发展式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思考[J]
.消费导刊,2009,0(8):253-253.
2
宋敏.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6):229-229.
3
王庆波,单丽,马丽贞.
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121-122.
被引量:2
4
田秀丽.
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想现状分析与对策[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61-63.
被引量:1
5
徐跃进,茶金学.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08(18):140-142.
被引量:4
6
刘文菘.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诚信问题探讨[J]
.科学咨询,2008(15):91-91.
7
李前进,顾正桂.
南师大近四届化学本科生就业情况比较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08,25(6):1-3.
8
吴琼,姚永华.
商务英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
.成才之路,2009(14):69-70.
9
夏玲.
浅析黄冈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29(3):87-90.
被引量:1
10
刘洋,李杰,张金胜.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3):159-16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3
1
吴伟,邹晓东,陈汉聪.
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
.高教探索,2011(1):69-73.
被引量:43
2
罗省贤.
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1):86-89.
被引量:17
3
朱练平.
柏林大学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2):88-89.
被引量:7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DB/OL].[2009-01-20].http://www.zlgc.org/Detail.aspx?Id=1048.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D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25428.htm.
6
佘远富,刘超,贡福海.
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08(5):25-28.
被引量:6
7
舍娜莉.
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23(4):83-86.
被引量:13
8
刘小燕.
“木桶理论”与当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
.学习月刊,2010(2):22-22.
被引量:4
9
孙来清.
论法学教育应当体现人文精神[J]
.前沿,2010(1):118-121.
被引量:5
10
贾月明,张雁.
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6):24-25.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3
1
张渝.
论我国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局及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S2):138-141.
2
黄德志.
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1(8):78-80.
被引量:3
3
陆晨晨,王良.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
.学理论,2013(2):294-29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吴秋懿.
“大文科”意识对构建中文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意义[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7):148-149.
2
郑英玲,蔡雪岚.
高校中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索[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125-127.
3
李慧.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
.许昌学院学报,2017,36(3):150-153.
被引量:1
4
李荣权,赵立香,闫峰.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27(2):34-35.
被引量:2
5
刘浩阳,李真岚.
高职高专物理治疗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9):15-16.
6
吴佳,郭雄,张世亮.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类专业特色建设教学改革[J]
.科技与创新,2021(16):140-141.
被引量:2
1
张海云.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J]
.现代企业教育,2008(12):215-216.
被引量:1
2
王绪龙,焦红丽.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6):145-146.
3
贾杏.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J]
.继续教育研究,2013(8):46-48.
被引量:4
4
杜微.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
.杂文月刊(下半月),2015(7):144-144.
5
杜微.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
.杂文月刊(下半月),2015(8):109-109.
6
刘智强.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28(2):79-84.
被引量:14
7
张贵海.
城镇化进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北海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5):37-39.
被引量:1
8
卢清.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
.教育发展研究,2008,28(3):125-127.
9
欧咏梅,许诺.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6(2):25-28.
10
王喜迎.
浅议就业导向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
.新校园(上旬刊),2016,0(6):21-22.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
2010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