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苦难与希望——论朦胧诗的乌托邦精神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朦胧诗创作显示出浓重的“苦难”和“希望”的精神。它从政治与人的生存关系入手,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思考“文革”十年乃至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偏差与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在新时期种种苦难的情绪的背后。还存在一种“希望的原则”,苦难被希望拯救.因而显示出鸟托邦精神的渗透。它由政治乌托邦的哲学基点所支撑.即由历史理性和人的主体信赖而建立的历史信赖,使苦难书写呈现正剧的色调。
作者 李雁
机构地区 济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10年第28期12-13,共2页
基金 济南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80年代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X090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4

  • 1刘心武.穿越八十年代[J].文艺争鸣,1994(1):28-29. 被引量:8
  • 2[3]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3[1]朱大可.话语的闪电[C].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 4[3]今道友信.关于爱[M].徐培,王洪波,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 5[7]李少君.回顾朦胧诗[N].海南日报.2004-10-24.
  • 6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去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 7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3.
  • 8卢新华.谈谈我的习作《伤痕》[N].文汇报,1978-10-14.
  • 9郑义.谈谈我的习作《枫》[N].文汇报,1979-09-06.
  • 10张贤亮.从库图佐夫的独眼和纳尔逊的断臂谈起[J].小说选刊,1981,(1).

共引文献19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