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典型范畴的历史之旅:基于政治维度的解读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典型范畴随着历史变迁,意义不断演变,从具象描述蜕变为艺术范畴,再变为政治范畴。典型的本义是"模子",后逐渐衍生出"规范"、"代表"和"理想"等义。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西方对典型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文艺学、美学和哲学等学科,既有对典型的本体论追问,也有对艺术典型创作原则的适切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则强调艺术典型的阶级特质和社会典型的历史使命,把典型理论从艺术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在社会主义国家,典型理论成为政治实践的工具,并催生了大批现实政治典型,其结果是艺术典型政治化和政治典型艺术化。
作者 董颖鑫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67,共4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5

  •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2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A].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3别林斯基.评《现代人》[A].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43.
  • 4成仿吾.《呐喊》的评论[A].李何林.鲁迅论[C].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229.
  • 5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满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61页.

共引文献12

同被引文献114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4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