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4-396,共3页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92
-
1张大毛.不礼貌言语的界定和分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S1):204-208. 被引量:35
-
2张权.英语动宾同源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17(4):36-39. 被引量:8
-
3曾衍桃.关联理论与修辞转义现象[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80-83. 被引量:2
-
4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4(5):37-42. 被引量:173
-
5薛冰,李悦娥.广告双关语的语用观和美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35-36. 被引量:62
-
6盛文忠.日语助词省略的语用学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4):34-38. 被引量:3
-
7蒋严.语言水平测试中理解型试题的语用考察[J].现代外语,2001,24(1):44-53. 被引量:14
-
8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24(1):85-95. 被引量:297
-
9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24(6):21-28. 被引量:164
-
10田海龙.语用学与语篇研究的互动关系[J].外语教学,2001,22(2):3-8.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7
-
1束思祎.不礼貌原则下的冲突性话语分析——以微博为例[J].汉字文化,2022(14):35-37. 被引量:3
-
2周静涵.不礼貌的评价本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80-84. 被引量:4
-
3曹波,赵大龙.语用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56-59.
-
4缪运霖,王江汉.语用学培训在中国:第一期全国语用学研修班综述[J].教育探究,2016,0(2):95-100.
-
5呼敏琪.戏剧话语中非礼貌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分析——以《甄嬛传》为例[J].青春岁月,2017,0(21):56-57.
-
6张连飘.不礼貌的主体性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0(35):93-93.
-
7高正纯.关于纪实片《变形记》的不礼貌现象研究[J].语文学刊,2016,36(8):48-49.
-
1任贵华.行政公文“通知”语篇的信息结构[J].文史博览(理论),2007(11):19-20. 被引量:1
-
2冯炜.语用学第二届全国研讨会综述[J].文史哲,1992(1):99-100.
-
3刘运玺.《领导学学科体系》简要评介[J].领导科学论坛,2014(8):63-64.
-
4任贵华.试论行政公文“通知”语篇的主位结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90-92.
-
5任育新.身份认同:面子和礼貌研究的新视角——《语用学杂志》2007年4月专刊述评[J].外语教育,2008(1):24-28. 被引量:3
-
6王青.语用等效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107-108. 被引量:3
-
7赵苗苗.培育公民意识的志愿服务路径研究——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9):16-20. 被引量:1
-
8王雅雅.国内外不礼貌现象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82-83.
-
9林敏南.美國華人中的陳家四傑[J].今日中国,1991,0(3):70-71.
-
10王敏.礼貌现象在中国:十年回顾与展望[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3):98-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