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技术背景 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玉/薯"、"油-玉/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370万亩。这些模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对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该区旱地的主体种植模式。
作者
杨文钰
机构地区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处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第10期18-19,共2页
Sichu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种植模式
一年三熟
旱地
西南地区
麦
种植面积
南方地区
一年二熟
分类号
S34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52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172
同被引文献
152
1
石玉,于振文,王东,李延奇,王雪.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6,32(12):1860-1866.
被引量:103
2
陈文俊.
中国西南地区玉米生产和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对策[J]
.玉米科学,2005,13(z1):5-6.
被引量:13
3
孟亚利,王立国,周治国,陈兵林,王瑛,张立桢,卞海云,张思平.
麦棉两熟复合根系群体对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5):904-910.
被引量:30
4
王立国,孟亚利,周治国,张立桢,陈兵林,卞海云,张思平,王瑛.
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麦棉复合根系生长的时空动态分布[J]
.作物学报,2005,31(7):888-896.
被引量:5
5
于振文,岳寿松,沈成国,余松烈,D.B.Egli,D.V.VanSanford.
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和粒重的影响[J]
.作物学报,1995,21(4):412-418.
被引量:111
6
刘建玲,李仁岗,廖文华,贾可,孟娜,崔哲.
白菜-辣椒轮作中磷肥的产量效应及土壤磷积累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8):1616-1620.
被引量:47
7
叶优良,孙建好,李隆,张福锁.
小麦/玉米间作根系相互作用对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1):33-37.
被引量:31
8
王汉中.
中国油料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7(4):100-105.
被引量:146
9
汤永禄,杨武云,黄钢,胡晓蓉.
四川盆地两个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2):339-341.
被引量:13
10
许翠,隋鹏,谢光辉,高旺盛.
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及生产力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4):758-763.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12
1
李朝红,史崇英.
大豆间套种高产技术探讨[J]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122-123.
2
吴中伟,樊高琼,王秀芳,郑亭,邱康健,杨文钰.
氮肥运筹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套作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1):18-26.
被引量:14
3
邓小燕,王小春,杨文钰,宋春,文熙宸,张群,毛树明.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J]
.作物学报,2013,39(10):1891-1898.
被引量:30
4
李淑琼,余绍伟,段正培,符明联.
云南腾冲“烟—玉—油”一年三熟生产技术及其应用[J]
.作物研究,2014,28(4):419-421.
被引量:4
5
文熙宸,王小春,邓小燕,张群,蒲甜,刘国丹,杨文钰.
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5,41(3):448-457.
被引量:36
6
马宏亮,王秀芳,樊高琼,吴中伟,李金刚.
密度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群体质量、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1):1551-1557.
被引量:3
7
张艺,黄成东,廖丹,刘全清,张朝春.
养分优化管理促进间作小麦高产群体的构建[J]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3):1-7.
被引量:6
8
任领,张黎骅,丁国辉,杨文钰,王小春,雍太文,孔繁宇,代建武.
2BF-5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精量播种机设计与试验[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53(2):207-212.
被引量:21
9
李小飞,韩迎春,王国平,王占彪,冯璐,杨北方,范正义,雷亚平,熊世武,邢芳芳,李亚兵.
棉田间套复合体系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J]
.棉花学报,2020,32(5):472-482.
被引量:11
10
孙加威,郎梅.
成都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2020(12):23-25.
被引量:27
二级引证文献
172
1
杨晓彤,张艺,蔺瑶瑶,廖丹,黄成东,张朝春.
边界线分析法评价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限制因子[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3):40-46.
被引量:1
2
苏伯儒,刘某承,李志东.
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服务的复合增益——以浙江瑞安滨海塘河台田系统为例[J]
.生态学报,2023,43(3):1016-1027.
被引量:4
3
马永升,胡乔永,黄正强,黎官军.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比试验[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2):17-20.
被引量:3
4
邹灿,刘飞.
浅谈丘陵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47-48.
被引量:13
5
李丽,陈国鹏,蒲甜,马艳玮,罗万宇,任永福,杨文钰,王小春.
适宜套作玉米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J]
.核农学报,2020,34(3):592-600.
被引量:6
6
雷雲翔,应晓成,沈新平,刘斌,蒋敏.
玉米-大豆间作经济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灌溉排水学报,2023,42(S01):56-60.
被引量:2
7
顾立生,朱新健,丁建飞,袁昌.
“秦油2号”油菜硼肥试验小结[J]
.上海农业科技,2000(2):55-56.
被引量:1
8
王贺正,徐国伟,吴金芝,张均,陈明灿,付国占,李友军.
不同氮素水平对豫麦49-198籽粒灌浆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调控效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288-296.
被引量:15
9
孙志考,田北京,王月福,赵长星,林琪,杜金哲,王瑞英.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体系下氮肥周年运筹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3,28(3):164-170.
被引量:7
10
杨靖东,石小东,关雅楠,黄正来.
栽培措施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40(4):580-584.
被引量:1
1
陈虞棠,韦京华.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稻—稻—油三熟种植[J]
.广西气象,1990,11(2):41-43.
2
陈振产,何桂娥.
麦稻稻三熟种植的肥料投入产出与平衡[J]
.耕作与栽培,1989,9(5):39-40.
3
晓琳,李明明,张倩.
聚焦玉米机收[J]
.农业机械,2005(6):29-32.
4
王锐.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养殖技术顾问,2012(5):275-275.
被引量:1
5
林涛,王建民,邱美田,林占军.
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5):13-13.
6
张喜瑞,董佑福.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农机推广与安全,2006(5):10-12.
被引量:9
7
朱家宝.
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J]
.南方农机,2007(4):21-22.
被引量:2
8
陈小林,杨文钰,王晶晶.
多雨年份套作大豆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栽培管理措施[J]
.四川农业科技,2010(9):26-27.
被引量:1
9
于志刚,王洪涛.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分析[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6):82-83.
被引量:3
10
姚春艳.
我国机械化收获玉米的技术现状与展望[J]
.现代农业装备,2015,0(6):69-70.
被引量:1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