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司马迁《史记》创作之元动力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关于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动力,或说"发愤著书",或说"受于父命",然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动力。透过外力影响和内在动机,可探究出司马迁著史的元动力。
作者
王长顺
机构地区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出处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58-63,共6页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元动力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6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2
1
巴尔扎克.《论艺术家》,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卷10),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第96-97页.
2
徐自摩.《自剖》,《徐自摩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47-248页.
3
夏之放.《论块垒》,《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2,92页.
4
弗洛伊德.《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伟奇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13-114页.
5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77页.
6
卢政.
文学创作内驱力概念辨析[J]
.齐鲁学刊,2003(6):47-48.
被引量:1
7
А.Й.马塞勒等.《文化与自我》,任鹰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1页.
8
N.C.科思.《自我论》,佟景韩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13页.
9
彭甄.《20世纪俄国文学理论概观·总序》,见德·尼·奥夫夏尼科.《20世纪俄国文学理论概观》,杜海燕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10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897页.
二级参考文献
2
1
[法]巴尔扎克.论艺术家[A].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0册[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2
徐志摩.自剖[A].徐志摩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共引文献
6
1
陈方竞,朱旭晨.
“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诗”与“散文”观(三)[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2):1-9.
被引量:1
2
马更.
塞尚艺术风格中的视觉思维[J]
.新闻爱好者,2010(7):120-121.
被引量:1
3
王攀攀.
论比较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及其选择[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0-115.
被引量:2
4
管南异.
仲夏梦中的新圣战——评狄思累利的小说《坦克雷德,或新十字军》[J]
.外国文学研究,2011,33(2):27-35.
被引量:1
5
陈少志,侯增文,于巍.
典型报道的价值意蕴[J]
.社会科学战线,2011(11):147-151.
被引量:5
6
张冠夫.
崇高之美:铸造中国文学新质的起点——以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鲁迅为中心的观察[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2):181-18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67
1
邸艳姝.
谈司马迁之“爱奇”[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S1):146-149.
被引量:3
2
陈曦.
司马迁笔下子路之死探微[J]
.管子学刊,2000(1):77-79.
被引量:1
3
吴瑞霞.
关于司马迁与班固对屈原批评的思考[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2):100-102.
被引量:1
4
李大敏.
从《史记》的人物描写看司马迁的审美观[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S3):341-343.
被引量:1
5
李少雍.
司马迁与普鲁塔克[J]
.文学评论,1986(5):119-134.
被引量:5
6
刘振东.
论司马迁之“爱奇”[J]
.文学评论,1984(4):102-114.
被引量:21
7
段熙仲.
《史记》述评兼论司马迁的艺术手法[J]
.社会科学辑刊,1981(6):115-118.
被引量:1
8
殷孟伦.
略谈司马迁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J]
.文史哲,1955(12):10-18.
被引量:11
9
杨增華.
论司马迁的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问题[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60,8(1):49-56.
被引量:1
10
殷孟伦.
试论司马迁“史记”中的语言[J]
.文史哲,1956(2):24-32.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段永升.
《史记》成书的主客观条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0):35-41.
2
何发甦.
新进路:司马迁经典诠释学——《史记》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3):73-8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何发甦.
司马迁言意观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0(2):103-116.
2
孙溪.
《史记》的文学语言研究[J]
.鄂州大学学报,2021,28(1):56-57.
被引量:1
1
张映梦.
司马迁的游历与《史记》创作[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2(2):79-81.
被引量:3
2
何锡光.
垂名后世:《史记》创作的动力[J]
.作家,2012(22):160-161.
3
徐晓莉,廖晓雪.
妹妹——情妇——新女性[J]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8X):54-56.
4
赵菲.
在行动中实现自我[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93-94.
5
郝润华.
论杜诗的写实性与《史记》实录精神[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1):13-17.
被引量:3
6
江文贵.
论司马迁对人情世态的描绘[J]
.滁州学院学报,1999(1):13-16.
被引量:1
7
樊蓉.
浅谈《史记》闾巷之人之入传[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1(5):141-141.
8
崔花艳.
论司马迁的女性观[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1(3):42-44.
9
王晓红.
论《史记》的修辞与“不隐恶、不虚美”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2006(3):219-225.
被引量:2
10
吴美卿.
《左传》的叙事特色对《史记》创作的影响[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6-119.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