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乌托邦及其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乌托邦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是空想的,但作为一种在现实判断中追求理想的精神,却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乌托邦既与宗教和意识形态有关联,又与理想主义和超越性批判精神相共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它往往体现为对现代性存在的批判,又表达着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意义空间。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理想主义的制度。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9-11,共3页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08JA71003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0.
  • 2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5,196,256.
  • 3[俄]普列汉诺夫等.俄国民粹派文选[M].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92.
  • 4[德]喀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姚仁权,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419.
  • 5[美]乔·奥·赫茨勃.乌托邦思想史[M].张兆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66-267.
  • 6[美]拉塞尔·雅各比.乌托邦之死:冷漠时代的政治与文化[M].姚建彬,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260.
  • 7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5.
  • 8[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67.
  • 9[美]拉塞尔·雅各比.不完美的图像: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M].姚建彬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2-3.
  • 10[美]莫里斯·迈斯纳,张宁,陈铭康等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