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5,共4页
Journal of World Peoples Studies
参考文献4
-
1赵翔宇,黎军.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1):42-45. 被引量:5
-
2[美]古塔,弗格森著,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译.《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
-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8-103. 被引量:20
-
4[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骆建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51页.
二级参考文献5
-
1OGBU, J.U. ,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In Husen,T. (ed.) Th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 1, 1985, pp. 276 - 297. vol. 1,1985, p281.
-
2冯增俊选编.《教育人类学》,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刍议》[J].当代研究生,1986,(4).
-
4袁建伟.中国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庄孔韶教授访谈录[J].思想战线,2002,28(6):48-52. 被引量:12
-
5巴战龙,滕星.人类学·田野工作·教育研究——一个教育人类学家的关怀、经验和信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2):5-12. 被引量:24
共引文献24
-
1李群涛.探讨计算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运用[J].成功,2013(22):229-229.
-
2石翠红.民族教育学与教育人类学:取代还是并存[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1):52-54. 被引量:4
-
3朱洁.网络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J].思想战线,2008,34(2):127-128. 被引量:8
-
4李因霞,顾晓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85-88. 被引量:2
-
5周典恩.2006~2007年中国大陆人类学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3):45-50.
-
6李政涛.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J].教育学报,2008,4(6):3-10. 被引量:2
-
7李政涛.当代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趋势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21-29. 被引量:4
-
8吴晓蓉.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J].教育学报,2009,5(6):16-22. 被引量:8
-
9吴晓蓉.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0(2):89-99. 被引量:22
-
10王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3):70-7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70
-
1吴岩.“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转向[J].探索与争鸣,2020,0(1):26-28. 被引量:87
-
2滕星.中国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1999,10(1):22-27. 被引量:7
-
3何喜刚,王鉴.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10(3):3-7. 被引量:24
-
4滕星,巴战龙.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19-22. 被引量:51
-
5苏日娜.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3):25-28. 被引量:15
-
6钱民辉.当代欧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与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206-213. 被引量:15
-
7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8-103. 被引量:20
-
8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24(2):184-190. 被引量:243
-
9张麦兰,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6(9):37-39. 被引量:32
-
10滕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5-12. 被引量:38
二级引证文献12
-
1朱德全.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2):46-53. 被引量:1
-
2邱月皎,王平平.近五年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文史博览(理论),2012(11):81-84. 被引量:9
-
3匡玉华.边疆多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本土化的探讨——以云南西双版纳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3(14):235-237.
-
4李蕾.情态动词的礼貌研究[J].亚太教育,2016,0(7):285-286.
-
5张丽,王莹莹.论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观对MOOC主体动机交互性优化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7):19-21.
-
6付淑琼,胡晨.何谓比较:贝雷迪比较教育研究四步法的现实参照[J].比较教育研究,2022,44(9):12-19. 被引量:2
-
7王兆璟,张艳艳.论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23(5):249-258. 被引量:4
-
8王瑜,汤同.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比较教育研究范式审思[J].比较教育研究,2023,45(10):31-38. 被引量:7
-
9杜静,王雨露.我国比较教育学的文化论分析框架及其困境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6):7-13.
-
10高卉.中国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4(1):26-45.
-
1梁吟新.简评库恩活动论的科学观[J].现代哲学,1987(1):44-46.
-
2谢林平.科学进步与哲学功能的历史演变[J].现代哲学,1995(3):68-72.
-
3凌燕.浅议库恩的科学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S2):47-48.
-
4乔清举.儒家生态文化的思想与实践[J].孔子研究,2008(6):13-18. 被引量:11
-
5涂向阳,赵兴太.库恩的思想:常规科学如何形成[J].前沿,2008(2):15-16. 被引量:1
-
6刘泉清.维持科学与革新科学的科学范式[J].学理论,2014(35):42-43.
-
7黄思樱.论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1-2. 被引量:2
-
8周穗明.哲学是绿色的,还是灰色的?[J].现代哲学,1985(0):31-32.
-
9夏建国.实践规范社会功能的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4):389-394.
-
10孙丽.共同信念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J].科学与财富,2010(7):115-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