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第二自然段的过渡句“这是炼字的好例”的“这”指代不明,或“好”字有歧义因为该句是对第一段所举事例的概括,而第一段中的事例则是有好有坏:“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是好例,而“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则不是好例,所以不能一以概之。同是过渡句,第七段开头的“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就用得很明确。第一句承上总结了苏轼写诗丰富又含蓄蕴藉,第二旬引起下文对“套板反应”的议论。
作者 何正安
机构地区 四川华蓥中学
出处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0年第10期41-41,共1页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