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美的生成方式与存在本原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美是什么"的问题,已构成美学史上的"斯芬克司之谜";当下美学界对此问题的搁置和取消,又使美学成了"无美之学"。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改变提问方式,即从追问"美是什么"转变为探讨"美如何是"。美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发端于人的审美需要,显形为需要对应物的审美意象,且最终落实于审美者的美感效应,故美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它是生成的而非现成的。但另一方面,审美活动并不局限于人的自我实现,它要将个体生命引向自我超越,以复归与他人、与万物、与宇宙生命融贯一体的境界,于是美的本原又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存在,而须有一个"天人合一"的维度。据此,或可将"美"的存在界定为"天人合一的生命本真境界在人的审美活动中的开显",其直接效应便是审美者生命的感发与提升。由美的这一价值性能,更可引发出其于天人、主客、意象诸方面关系上的三个价值向度,综合构建起美的价值结构体系;亦可借以阐释美感心理效应上的一系列现象,以加深理解美和美感的内在统一性。
作者 陈伯海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3-133,共11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朱光潜译,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
  • 2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斐洞篇》,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65页.
  • 3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会饮篇》,朱光潜译,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第277-287页.
  •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9页.
  • 5休谟.《鉴赏的标准》,载《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杨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44页.
  • 6休谟.《怀疑派》,载《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杨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9页.
  • 7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上卷第1部分第1章《美的分析》中第19-22节.
  • 8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瞿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440页.
  • 9陈淳著,熊国桢,高流水点校.《北溪字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
  • 10独孤及.《马退山茅亭记》,《四库全书》本《昆陵集》卷17.

共引文献11

同被引文献48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