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荀子“性恶”论辨正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荀子所言的"性"和"恶"都有其自身特殊的含义,"性"是指人的自然生理欲求与反应以及心表现出来的天生的"知"与"能","恶"是指人的行为或社会秩序不符合礼义之道而表现出"偏险悖乱"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荀子认为心生而不具有礼义之道,故不能以礼义作为思虑的标准,因此心的认知常常表现为偏执之蔽,进而在面对情欲时亦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做出"偏险悖乱"的行为而成恶了。所以,荀子所谓的"性恶"是指作为"性"之心由于生而不具有礼义,且亦不能认知礼义之道而易导致事实上的非礼义的"偏险悖乱"的状态。
作者 陈林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87,共8页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关键词 荀子 性恶论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陈德和.荀子性恶论之意义及其价值.鹅湖,1994,(9).
  • 2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社会理想[M].济南:齐鲁书社,2001:282.
  • 3《昌黎先生集·读苟》卷三.
  • 4《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
  • 5《朱子语类·战国汉唐诸子》卷一三七.
  • 6牟宗三.《名家与苟子》,台北: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198,203,210页.
  • 7王先谦.《荀子集解》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
  • 8许建良.荀子性论的二维世界[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2):34-39. 被引量:6
  • 9韩德民:《苟子与儒家社会理想》,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134页.
  • 10廖明春:《苟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二级参考文献2

  • 1[2]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2[3]郭庆潘.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共引文献244

同被引文献37

  • 1路德斌.试论荀子哲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J].中国哲学史,1997(3):41-48. 被引量:4
  • 2赵如河.韩非不是性恶论者[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22(4):50-52. 被引量:3
  • 3路德斌,赵杰.孟子人性论再评价[J].齐鲁学刊,1990(3):52-55. 被引量:3
  • 4陈汝东.语言伦理理论[J].语文建设,1998,0(12):25-28. 被引量:4
  • 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 6陈平坤.荀子的“类”观念及其通类之道.台大哲学评论,2006,(31).
  • 7路德斌.《荀子与儒家社会》,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8-25页.
  • 8伍振动.《荀子“天生人成”思想的意义新探》,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7-43页.
  • 9伍振动.《从语言、社会面向解读荀子的“化性起伪”说》[J].汉学研究第,.
  • 10伍振动.《荀子的“身、礼一体”观-从“自然的身体”到“礼义的身体”》[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3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